由於結腸癌常發生於老年人群,而大部分老年人身體抵抗力較差,經過腫瘤以及手術、放化療的方法,身體更是處於“正氣虧虛"狀態,倘若術後沒有及時調理,補充正氣,便會導致腫瘤出現復發轉移。據統計,結腸癌術後仍有20%~50%發生復發轉移,且5年的生存率平均為57%,病死率為80%。
中醫認為,正氣不足是一個結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來源則是脾虛,因為脾主運化這一功能影響著後天人體機能正常的發揮,所以正氣旺盛與否和脾土關係密切,脾旺助生正氣,脾虛正氣乏源。
手術切除病變的腸道除了損傷大腸本身的功能外,對脾胃之氣的正常升降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包括對水谷精微的吸收等。加之放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常體現在胃腸道,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所以結腸癌術後患者普遍脾氣虛弱,為腫瘤的復發轉移提供基礎條件。
病例分享:
患者陳老先生,結直腸癌術後因無法耐受化療自行停用
患者陳老先生,76歲,2016年2月中旬陳老先生開始出現陣發性腹痛,伴大便稀爛,次數增加,間有帶血,後陳老先生僅在門診治療,沒有深入檢查。在服用藥物之後,症狀反覆,並且1月後症狀加重,後於當地醫院行腸鏡檢查,結果提示:(1)乙狀結腸佔位(乙狀結腸癌?);(2)直腸腺瘤。活檢病理提示:(乙狀結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局灶疑癌。建議再檢;(直腸)管狀腺瘤。後予手術治療切除原發病灶,同時發現腸繫膜淋巴結轉移。術後患者行FOLFOX方案化療3週期,因出現乏力、納差等症狀而自行停用。
2017年2月陳老先生腹痛腹脹明顯,發作次數增加,外院行B超提示腹腔中量積液,由於擔心腫瘤復發,加上對於化療的懼怕,陳老先生決定尋求中醫治療。
刻診:神清,精神疲憊,面色少華,陣發性腹痛腹脹,納差,時有噁心欲嘔,乏力,大便偏幹,排便困難,偶帶血,小便量少,色稍黃,舌淡胖,質潤,苔白薄膩,脈濡細。
由於陳老先生年紀漸高,臟腑功能減退,結腸癌消耗正氣,加之化療出現的副作用延緩了術後脾胃恢復的時間,舌脈提示水溼內停,大便偏幹則因陰虛在內,加之氣血不足無力推動大腸執行,故辨證認為此以脾虛溼困為主,兼陰血虧虛。治以健脾祛溼,益氣養血。處方:黨參、茯苓、神曲、炙甘草、白朮、山藥、火麻仁、當歸,每日1劑,100 mL開水煎服,每日2次。
服用6劑後患者複診,精神好轉,訴腹痛腹脹稍有減輕,胃納較前改善,大便帶血次數減少,小便量不多,乏力以雙下肢明顯,二診原方加大腹皮增加利水之力,牛膝以強筋骨。再服10劑後患者腹痛腹脹好轉,胃納較前增加,已無大便帶血,小便量增多。後繼續服用中藥2月餘,期間相應辨證加減。
治療後患者自訴體力恢復,精神狀態改善,後複查B超提示積液減少,也未見肝臟、脾臟、胰腺有異常聲像,現患者整體情況尚可,生活質量逐步提高。
樂啟生中醫團隊表示:防治結腸癌術後復發轉移的關鍵在於抓住主要矛盾,即對於病機和證型的準確把握。現代醫家普遍認為,“虛”是引起結腸癌術後復發轉移的重要條件,但虛除了脾虛之外,還有陰血匱乏,兩者導致正氣難以振奮,最終正氣也虛。其中脾氣虛弱是關鍵,除了血虛,在脾虛的基礎上還可衍生出溼困於內,並最後形成“瘀”的病理結果。脾虛、血虛、溼困相互影響,則癌症術後患者常以合併證型居多。《脾胃論》雲:“善治病者,惟在調理脾胃。”治療當以健脾為主,兼以祛溼,同時滋陰養血為主。
本病例來源於患者分享,僅供參考,治療需因病而異,因人而異,如想了解更多抗癌詳情的朋友可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