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是一個逐步讓你認識現實的過程。首次買房建議至少實地看了40套左右的房子(包括二手、新房),如果身邊有從事房地產的朋友也可以聊聊
我發現一般人在買房,有兩個誤區:
一:要馬上住下來。
二:一步到位。
至於第一點,就像我媽說的,現在買了就住不起,要不等工作穩定了就買?
本人的想法比較簡單,買了當然要去住,但也不急一會兒,不行還可以租出去,掙的租金也可以抵房租嘛。
看著後邊的房價走勢,我心裡暗暗慶幸,還是早上車好,要是等到現在再買同樣的房子,會多花100多萬。
之後,我又看了胡潤中國財富調查,對,是一個大兄弟,他會告訴你,為了在一線城市獲得財富,你可以賺多少錢。
細究這份報告,可以發現,不管是哪個階層的人,房產都是重要的財富錨之一,差別只在於所佔比例。
至於財富錨,我在此借鑑了其他大V的觀點,自從08年次貸危機以來,中央銀行已經養成了開龍頭放水的習慣。結果,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大量現金放在手中,實際上是被動貶值。
但手中資產,拉長了看,漲幅基本都能跑贏通脹。
普通人更多的是想借著房產來抵禦通貨膨脹,而不是想透過買房致富。
而由於自帶槓桿屬性的購房,在湊足首付後,月供反而成了一個小問題。基本來說,如果是自己一個人住,可以省下租房的錢;如果一時半會兒住不上,那麼租出去,掙的租金也可以cover自己租的房租。
再次將公積金設定為按季支取,可以攤入每月,只需自己多付2,3萬元,對日常現金流影響不大。
在“一步到位”
看房時,由於預算有限,又加了一些限制條件,挑挑揀揀也有幾個符合預期。
總結起來就是:“看得起的買不起,看不起的買不起”
艱難的生活
沒有辦法,只能按重要程度逐個做減法,刪減。
先不說學區,一是當時學區裡沒有物品,二是孩子們沒有影子。此外,從投資角度來看,“學區”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
同一塊地,差不多配套怎麼一路隔,價格差那麼多?兩者之間的差距都是因為“學位”,能否把孩子送到好學校讀書。
將來高質量的教育資源肯定還是稀少的,但考慮到它所具有的社會公正性,它不一定會與房子緊密相連。白話一些,就是政府可能會出臺一些隔三差五的政策來調節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這個時候出了很多新聞,北京/上海正在進行試點,實行多區域劃區。新聞一出,小區業主們紛紛炸鍋了。
因此,如果你是剛準備買房子,暫時還不需要考慮孩子讀書的問題,那麼就不要為學區付太多的費用。
第二是面積,如果是在一、二線城市買的話,千萬別想著一口氣買下三房兩廳。常見的操作方法是,先買套小戶型,等幾年手頭寬裕了,再把小戶型賣掉,湊成首付置換成大戶型。
只要是普通人,就不要想著一口吃下去的胖子。
說真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房子呢?筆者總結了一句心得——“核心城市好地段小戶型可視為硬通貨”
這個句子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一、什麼叫核心城市?簡言之,就是GDP全國排名的top15,也就是每個省的各省。儘管七普的數字表明人口增長率正在下降,但人口數量將很快達到頂峰。但下降到微觀層面的情況仍然不同。一些城市也許已經率先進入老齡化,年輕人都外出了;但一些城市,反而一直保持著淨人口流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人來人往——需求源源不斷地產生,資產的核心價值得以維持。有意者可檢視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這十年,人口明顯向東南方向集聚,如長三角、珠三角等。不可能,經濟強勁,就業良好,氣候比較宜人。
二、“地段好”,主要是指交通是否便利,有無大型商圈。人們的需要是非常固定的,你不會每天都想著出去玩,但你肯定經常在思考如何好好享受。這一點在靠近地鐵/商圈的優勢上體現出來。不是外出方便,就是在門口解決吃飯和喝水的需要。託福的共享單車,前幾天很多離地鐵口1~2公里的房子,定位很尷尬,打車太貴,走路太遠,共享單車出來後,售樓部顧問都說自己是地鐵盤,從地鐵口到門口只需5分鐘。而地鐵屬於不可撤銷的剛性投資,具有很強的確定性。此外,還有一種判斷地段好壞的指標,“周邊公司多少”,公司多代表商業地產多,反之,居民住宅就會少一些,那就是物以稀為貴了。
小戶型,這裡的小戶型也是相對的。第一線城市,看兩個房間;第二線城市,看三個房間。七普世中有一個指標——“戶均人口”,此次調查顯示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2.62人,較2010年的3.10人下降了0.48人。家族愈來愈原子化,不同於以前,世世代代住在一起,所以也用不起買大房子。
四、硬通貨,同時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的房子,通常都可以做到——別人漲,別人跌,心裡不慌;別人跌,人家賣,人家賣週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