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人,都是有英雄情結的,中國人更甚。有意思的是,我們不但敬慕戰無不勝凱旋而歸的英雄,似乎還更加崇拜戰場落敗又亡命敵手刀下的魂靈。
霍去病、陳湯、李靖、文天祥、岳飛、項羽、關羽,這些中華歷史上現象級的英雄人物中,在你的心目中,誰是真的大英雄?
若按名氣,最大的英雄,無疑是關羽。因為,五千年來,神州大地上,祭祀禮拜英雄的殿堂之多,上至炎黃,下至布衣,沒有一個能出關帝廟之右。若按歷史真實的軍功戰績呢?
少年將軍霍去病,接過舅舅衛青抗擊匈奴的大旗,河西之戰,殲滅匈奴兵將十萬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使河西走廊第一次進入了中華版圖,匈奴人放聲痛哭:“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漠北之戰,又消滅匈奴左賢王主力七萬餘人,於狼居胥山上築臺封壇,遙祭天地,終見“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因為戰功彪炳,十七歲的霍去病即被加封冠軍侯,十九歲晉升為驃騎將軍。漢武帝下旨為其修建了高門府邸,英雄卻謝絕說:“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匈奴尚未根除,大漢尚未安全,我怎麼能躺進自家的安樂窩裡!這是何等豪邁的家國情懷,又是何等忠貞的堅強意志?如若不是二十四歲英年早逝,定會創下更大的豐功偉績。
陳湯,在我所列舉的幾位英雄人物中,也許是後世留名最卑微的一位,但他也有一句讓無數中國人熱血沸騰的豪言壯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一句氣勢磅礴的戰場號令,也是一句威震敵膽的錚錚誓言,充滿了同仇敵愾無堅不摧的力量和勇氣。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絕非是陳湯在戰前嘶喊壯膽的震天口號,也絕非他戰後自我表功的慷慨陳詞,而是他陣中奮勇殺敵的傾力實踐。作為三軍副將,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陳湯冒著殺頭之罪,假託聖旨,矯詔祭旗,持劍威逼猶豫不決的主帥甘延壽,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的果敢,收攏西域各遊牧部族士氣低落的散兵遊勇,眾志成城,千里追殺,斬匈奴郅支單于首級於馬下,實現了漢武帝和衛青、霍去病們力圖而未得的夢想。
史家劉向評述陳湯:“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三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萬里之外,揚威崑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群臣之勳莫大焉。”
可惜,回朝之後,陳湯貪財愛物,失於美德,屢遭彈劾貶謫,幾度沉浮於功罪之間,有善始而無善終,雖然瑕不掩瑜,但比之霍去病的磊落光明,原本的赫赫功名和英雄成色打了折扣,讓人扼腕嘆息。
唐朝貞觀十七年,太宗李世民命人在太極宮凌煙閣中懸掛起二十四功臣圖。其中,名列第八位的是日後被其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官職僅次於左僕射房玄齡的李靖。李世民當著眾臣的面說:“靖以騎三千,喋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
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之初,為了避免雙線作戰,不得不向突厥屈膝稱臣。大唐建立後,突厥屢犯邊境,公元626年,更是長驅直入到距離長安僅僅40裡的涇陽,京城岌岌可危之下,李世民又不得不再次屈尊,與頡利可汗簽下渭水之盟。為此,李世民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日夜痛心疾首,心心念念要剿滅突厥。是李靖統兵進軍陰山,一戰擒獲頡利及其子疊羅施,剿滅了與中原政權為敵二百多年的突厥,徹底洗雪了壓在李世民心頭的奇恥大辱。
而在此前後,李靖還獨當一面,平定了南方的後梁蕭銑之亂和西方的吐谷渾侵犯之患,大唐四分之三的疆域裡都留有他勝利的足跡。戰事之餘,李靖著作等身,著有《六軍鏡》《衛公兵法》等戰法兵書。
將軍百戰死,馬革裹屍還。英雄之所以為英雄,並非為了眼下的讚頌和日後的英名而沽名釣譽,而是他們有一種大義凜然的胸懷,有一種捨我其誰的豪情,有一種視死如歸的勇氣。
每一位英雄的金剛之身背後,無不是赴死決勝的大無畏信念。如若不然,霍去病如何能立下“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的壯志?陳湯如何能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誓言?李靖如何能在年過七旬重病在身的時候還要請命遠征高麗?
錦衣玉食,觥籌交錯,是安樂窩。拋頭顱,灑熱血,向死而生,捨生取義,才是英雄的本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為一介文人,文天祥扛起了南宋末年抗元的大旗。明知抵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他還是要散盡家財,招募兵勇,勤王護駕。兵敗五坡嶺後,在元大都的監牢裡被關押三年,妻子女兒均被投入元朝宮中為奴,文天祥拒不賣身求榮苟且偷安,引頸受戮時只有四十七歲。他在絕命的遺書中說:“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雖然文天祥並未收復一寸國土,更未能保住江山社稷,但他面對威逼利誘,堅如磐石,依然是天地正氣和人間正義。蒙古人脫脫主持修撰的《宋史》也稱讚其為偉人:“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英雄氣概。
六郡歸宋、長驅伊洛、進軍蔡州、挺進中原,四次北伐,節節勝利,金兀朮已棄守開封,下令撤退,如若不是宋高宗趙構的十二道金字詔令,精忠報國的岳飛定然不會悲憤交加地從朱仙鎮班師回朝,定然會一鼓作氣收復汴京城擒拿金兀朮。“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如若不是秦檜發明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怒髮衝冠的岳家軍定然會所向披靡,定然要直搗黃龍還我河山。
岳飛的功敗垂成,不是敗於鼓號震天濺血迸玉的軍事,而是敗於投降派蠅營狗苟的政治。面對內憂外患,他以滿腔熱血鑄造了氣貫長虹的精神。老人家在評價岳飛時說:“岳飛被殺,家喻戶曉並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這血就滲透到我們民族體內,世世代代傳下來……”
不同於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項羽和關羽的英名則完全成就於軍閥混戰的內亂。
秦朝末年,戰火紛飛,狼煙四起,最大的兩個軍閥是項羽和劉邦。楚漢相爭,你死我活,劉邦笑道了最後。走投無路之時,“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選擇了揮劍自刎,雖然最後還是被劉邦手下的小嘍囉們亂刀剁砍,扛著他的肢體去邀功請賞,但畢竟還是保住了生前寧死不屈的尊嚴,保留了無顏去見江東父老的節操。
東漢末年,梟雄群聚,奸雄遍地,曹操、劉備、孫權帶領三個最大的軍事集團展開了難分難解的大決戰。作為大軍閥劉皇叔的二弟,關羽這個次級軍閥被委以鎮守荊州的重任。從骨子裡對大哥忠貞不二的關羽卻有負重託,敗走麥城,喪土荊州,使蜀漢失去了圖謀中原的前沿跳板,使主公一統大業的理想陷於破滅。出人意料,人生最後關頭,關羽意欲投誠,因孫權判斷“彼有走氣,言降詐耳”,懷疑其言不由衷而不予恩准,逃命途中,被伏兵生擒。
這已是關二爺第二次被敵人生擒,第一次被曹操活捉後,因為曹孟德愛才惜才,放虎歸山,給了其一條活路。這一次,卻遭孫仲謀哼然一聲冷笑,即刻被一刀劃過脖頸,血淋淋的頭顱又被立馬快遞給了遠在洛陽的曹操。從此,一貫威風八面冷眼向洋的關雲長身首分離,頭葬洛陽,身葬當陽,再無複合,不知沒有了生之尊嚴的魂靈被安放在了何處。
未承想,生非帝王身,死有帝王名。千百年來,關羽的魂靈不但被人安放得很好,而且還被安放到了至尊的位置。佛門供他為“迦藍菩薩”,道教敬他為“真君大帝”,儒家奉他為“武聖夫子”。為了表彰和推廣他無限忠君的品行,帝王們還紛紛追封他為關聖帝君。
也因此,關爺、關公、關帝、關聖都是後人對關羽畢恭畢敬的稱呼,少了全屍的墳地也能比肩帝王,成了關林和關陵。天南地北成千上萬關帝廟裡終日不熄的香火,有哪一個帝王的排場能與之相比?遑論霍去病、陳湯、李靖、文天祥、岳飛這樣的英雄豪傑,生前最高的勳爵只不過公與候,死後所居的斗室依然只能叫墳墓,即便是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的項羽,西楚霸王也僅僅是自封的高帽而已。
固然,千古冤獄被平反之後,岳飛被追封為鄂王,各地也建有幾處嶽王廟,在民間的名望,岳飛也僅次與關羽,但嶽王廟的數量和規模都遠遠比不上關帝廟,鄂王的封號與關聖帝君相比,一個地上的人,一個天上的神。李靖既被佛教尊奉為托塔天王,又被道家神話為哪吒的父親,但他在神聖的大殿裡也只能侍立側旁,無法像關羽一樣端坐主位。霍去病在漢武帝入土後,又默默地躺在茂陵漢武帝的身邊,陪葬在另一個世界裡保駕護航。更別說身背瑕疵的陳湯,後世的來者大多都只聽聞其名言,而甚少知其名姓。
雖然英雄不問出處,但論保家衛國,丟土失地的關羽如何比得了開疆拓土的霍去病、陳湯和李靖?論生之尊嚴,乞降不成反被砍頭的關羽如何比得了寧折不彎自刎而亡的項羽?論死之氣節,關羽如何比得了監牢裡不屈不撓慷慨就義的文天祥?論天大之冤屈,關羽如何比得了風波亭上被莫須有罪名枉殺的岳飛?
李靖出將入相,壽終正寢;霍去病英年早逝,因病而亡;陳湯晚節不保,歸於平淡。如果說文天祥的死使人覺得悲痛,岳飛的死使人覺得悲憤,項羽的死使人覺得悲壯,關羽的死就尤顯悲涼和悽慘。愈加悲情的故事,愈加悲傷地使人潸然淚下。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悲憫命運淒涼的英雄,是不是也乃人之天性呢?因為同情和悲憫,人們是不是更願意將熱血流盡的英雄塑造成一個天界的神明,祝願他在天堂裡活得比世間好一些?
滾滾向前的歷史,就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歷史。英雄不僅出現於戰爭年代,而且也誕生於和平時期,但被傳頌久遠記憶深刻的,還是在戰場上赴湯蹈火出生入死的勇士,他們身上有更多立體的血與火的光影,有更多個性鮮明獨特的耀眼光環。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英雄詞條之下有兩種釋義:本領高強,勇武過人的人;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鬥爭,令人欽敬的人。
這是一種對英雄境界與情操遞進式的釋義,一類是個人主義的英雄,一類是集體主義的英雄(民族英雄)。英雄也分大小,分量也有輕重,有人忠於自己與兄弟,有人忠於民族和國家。
至於誰是真的大英雄,每個人自有見解。
(圖片選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