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昌平較大的鎮,在老一代的昌平人記憶中只有昌、南、沙三鎮。相對於昌平三鎮之外,回龍觀給人留下的更多記憶是耕地佔大部分的中越公社和頂風臭十里牛糞味道的北郊農場畜牧場。
六百多年以前,回龍觀地區,包括西三旗、黃土店、霍營等地都是人煙稀少、草木茂盛的開闊地。明代衛所屯軍相中了這片地方,以每十人一隊為一旗,劃片飼養軍馬,這些隊旗的牧馬草場和馬房,在清代以後逐漸地形成村莊,如現在的西三旗、西二旗、東二旗、東三旗、前屯、後屯、小營、黃土店等村。回龍觀村是在清代初期才開始形成村落,清初,滿洲八旗圈佔京郊土地,郊區地廣人稀,滿人招徠各地遊民來耕種,交租納糧。耕地遊民逐漸增多,陳、柳、尚、劉幾大姓氏圍繞玄福宮周邊安家落戶,形成了今天的回龍觀村。
六十年代的中越人民友好公社民兵
國營北郊農場職工
明代正德年間的回龍觀(玄福宮)碑
清朝時,玄福宮的“玄”字,為了避諱康熙皇帝玄燁的名字,“玄”字被官方改為“元”字,稱為元福宮,但當地老百姓依然俗稱為“回龍觀”。玄福宮為何又稱回龍觀呢?據昌平民間傳說,明朝皇帝祭陵回途中到此地要停下腳步,回望十三陵方向,以示對祖宗戀戀不捨,有龍回首向北觀望之意。
透過研究歷史,我們發現民間傳說也是有其歷史根源的,透過研讀«明武宗實錄»,發現有以下記載,正德十二年八月, 喜愛游龍戲鳳的正德皇帝瞞著滿朝文武,微服出德勝門去了昌平,打算出居庸關去往大同。第二天,皇帝沒有出席早朝,大臣們才知道此時此刻,皇帝已經到達昌平州遊蕩了。大學士梁儲等趕緊奔往昌平州,在沙河一帶遇到了正德皇帝。在大臣們的諫阻下,再加上居庸關的官員不放正德皇帝出居庸關,無奈之下,正德皇帝只得在昌平地區的南口、小湯山御馬房、沙河等地遊蕩半個月之久才回京城。因正德皇帝閒遊半個月之中,曾在玄福宮居住過,這件事可能就是“回龍觀”名稱的來歷吧。
遺存的明代玄福宮碑座石料
玄福宮歷經五百餘年,在清代失去了行宮作用,無人問津,建築物失修,在清乾隆時期開始逐漸倒塌,至今只剩下回龍觀村主街路東原山門外的一眼井,數株老槐,標記著這裡曾經是輝煌一時的皇家宮觀。
下圖為回龍觀南廟—玉光寺
1935年重修玉光寺碑
現在人們常誤認為回龍觀村南的玉光寺就是回龍觀舊址,其實不是。在回龍觀村北也有一處廟宇舊址,是菩薩廟,兩處廟宇只是回龍觀村的清代古廟,村民俗稱為南廟、北廟,與玄福觀無任何關係。
回龍觀北廟—菩薩廟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遊離於昌南沙三鎮的回龍觀地區現在已經成為鋼筋水泥的大賣場,五湖四海而來的八方遊客取代本地人成為“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取代了昔日的莊稼地,成為近年來電視報刊上經常提到的“迴天地區”。但回龍觀地區的核心地帶並不是現在的回龍觀村,而是在京藏高速以東的北郊農場舊址。回龍觀鎮人口也由區區的二萬人,發展成為具有常住人口二十多萬的大社群。2009年回龍觀村開始進行了拆遷,形成了現代的回龍觀新村。
拆遷前的回龍觀村
拆遷後的回龍觀新村
1999年,國務院批覆北京市《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將回龍觀定位為“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的新居住區”。在1998年底回龍觀的首批購房者中,教科文衛工作人員佔比超過60%,甚至包括十幾位兩院院士。
2008年的回龍觀,正值大規模建設時期。自1998年北京市開始房屋改革,回龍觀區域被劃定為回遷人員的安置地之一,開始建設有大規模的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房地產產業的繁榮發展,這一時期有大量的人口湧入進來。
回龍觀地區作為“迴天地區”的一部分,發展的腳步遠遠快於整個昌平區,把昌南沙三鎮遠遠的拋在身後。回龍觀村歷經數百年,雖偏遐京北一隅,終於沒有抵住現代化的經濟建設熱潮,短短十年間,完成了滄海桑田的轉變。對昔日的回龍觀村,只有憑著搜尋和想象,村屯昔日的光景輪廓尚可依稀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