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未出茅廬而預言天下三分,此大才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大德也。如此大才大德之人,用人方面首先考慮的也是德才兼備。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劉備去世之後,由諸葛亮執政輔佐劉禪,在親自帶兵北伐之前上書,總結了先漢與後漢興亡的經驗教訓,是為《前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劉備)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桓帝、靈帝是東漢末年的皇帝,先後兩次興起“黨錮之禍”,殺掉了李膺;二人與宦官親近,結果宦官當政,國家衰亡。
桓帝宦官為侯,致使宦官當政,為禍朝野。靈帝為了斂財,竟然公開標價賣官,使世風日下,百姓怨聲載道,社會動盪不安,最終激起張角領導的“黃巾之亂”。
後來群雄趁亂都揭竿而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諸葛亮還在《便宜十六策》裡寫道:“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由此可看出諸葛亮在國家的治理方面,對德才兼備之士的選拔極為重視。
諸葛亮推薦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重兵,負責宮中之事。劉禪總想納諫以充後宮,董允認為後宮之數,應遵守定例,既然人數已滿,不應增加。
劉禪對宦官黃皓很是寵愛,皓為奸邪小人,妄想掌權,允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黃
皓。只要董允在宮內,黃皓不敢胡作非為。
蔣琬、費禕、姜維都是諸葛亮精心選拔為他理政、治軍的接班人。蔣琬剛到蜀地時任廣都縣長,劉備去巡視時,正好遇上蔣琬喝醉了酒,也不管事,一怒之下要殺他。
諸葛亮知道他是難得的人才,求情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劉備因為敬重諸葛亮,才聽他的勸說沒有殺他。
後諸葛亮提拔蔣琬為丞相府長史,每次諸葛亮出征前,蔣琬都能夠給予足夠的供給。諸葛亮常以“忠雅”二字贊蔣琬為人,說此人可與他輔佐漢室。
諸葛亮死前,曾經秘密上表劉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諸葛亮去世之後,蔣琬執政,其人捨己為公,胸襟寬廣,知人善任,洞悉時勢,使國家清平。蔣琬病,推薦費禕代替自己,費禕為人明斷事,善理事,知軍事,他在任時外敵不敢輕易進犯,魏人不敢正窺西蜀。姜維繼先人興復漢室之遺志,北伐多次,雖然並未如願,但魏兵也未曾動蜀地一絲一毫。
直到司馬昭大軍壓境,劉禪不聽姜維的建議,鄧艾偷渡而直搗成都,劉禪投降,並命令姜維降魏,姜維為了復興蜀漢假降於魏。雖不能實現,其忠烈之心已彰顯得淋漓盡致。
劉備死後,劉禪這昏庸之主之所以能夠安坐帝位達四十一年之久,全靠有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蔣琬、費禕、姜維忠心輔佐。而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篡權,魏立國雖有四十五年,然而十七年前司馬懿就從曹爽手裡奪過了政權,只能說曹魏政權實際存在只有二十八年。孫權死後,孫亮立為吳帝,因為內部不和,後來被晉吞併,孫權後人掌權只有二十七年。這樣比較起來,蜀漢政權穩固、內部相對政局清明、沒有爭權奪利,全賴諸葛亮知人善任,提拔德才兼備之士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