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三位皇帝(不含前少帝,後少帝),母為薄姬,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歷史上開創文景之治,留下許多謎題。
第一謎:母親薄夫人。
薄姬,歷史上稱薄夫人,初為魏王豹的妾,後有算命先生測算對魏王豹說:夫人面相貴不可言,可生天子;魏王豹高興的對薄夫人說:“你生的孩子是天子,那我不就是天子的父親,我們的兒子能當天子”。在深信占卜之術的古代,這就等於向天下所有臣民宣告自己是上天註定的人,於是這一路讖語給了魏王豹莫大的資訊,致使他做出脫離劉邦的舉動,最後兵敗被俘,身首異處。
無論有沒有薄夫人相面這一說,還是後人刻意美化,後面故事發展驗證了相面先生說的沒錯,薄夫人的確生下了天子—漢文帝劉恆,但父親不是魏王豹,想想如果在九泉之下看到如此戲謔的故事,魏王豹是何感受?
魏王豹兵敗被俘,薄夫人被充入劉邦後宮,起初並不得見;後來劉邦寵信薄夫人的好友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笑談往事的誓言約定(以後無論誰富貴了,都不要忘記另外兩個人),劉邦好奇問:“為何發笑?”,兩人說出她們的約定,劉邦憐惜薄夫人,當晚召她侍寢,《漢書》記載,薄夫人對劉邦說:“昨晚夢見一條龍盤踞在我身上”,劉邦欣喜,說這是富貴之兆,我今晚成全你,然後當晚兩人發生關係,自此一晚薄夫人懷上了後來的劉恆。
如果這件事是真的,可以看得出劉邦的的確確是個流氓,啥話都能說的冠冕堂皇,薄夫人也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面對天下之主,能從容淡定說出那樣的話,心境可見不一般,面對後宮爭寵奪利,低調行事,韜光養晦,明哲保身,再聯想劉邦死後,呂后幽禁劉邦妾妃,殘害劉邦子孫,獨獨放薄夫人去代地與兒子劉恆相聚,深諳處世之道,這個女人不簡單。
到代地的薄夫人,雖然地處偏遠地方,也是王太后,卻依然自己縫衣種菜,自力更生,儼然一個普通農婦的形象。這樣看薄夫人是個操持家務,老實本分,勤儉節約的完美中國家庭主婦;對比在危機叢叢的宮牆夾縫中謀生存,教育自己的兒子,最後轉危為安的處世之道,不是說一個簡簡單單,沒有心機的女人能做到的。因為她明白身處什麼位置,何為立身之本。不張不揚,儲存實力,這種智慧是大智慧,大智若愚,薄太后的身上有生存哲理的沉澱和崢嶸歲月的洗禮,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成長環境,怎樣的忍辱負重,引而不發,穩中求進,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滄桑變幻,才能造就這樣性格的偉大女性,她的身上是一部歷史,一個女性典範的謎底。
二、漢文帝王后之謎
劉邦去世之後,呂后為了掌控劉邦其他兒子,紛紛把呂氏族人嫁給劉邦的兒子,當時的代王劉恆也不例外,從歷代史書中得知,劉恆的第一位正室是呂氏子女,並且為劉恆相繼生下4個子女,但離奇的是在劉恆由當時的代王天降大任受命大漢王朝天子,猶豫不覺,占卜問掛,派人探聽虛實,到他進入長安城祭拜宗廟,正式即位稱帝這段時間,這位呂氏王后和她4個孩子,離奇逝世,而對於西漢正統皇帝,《漢書》和《史記》對這位王后和4個孩子的死因隻字未提,何不怪哉?
有人說呂王后早逝,4個孩子也相繼早夭,不能一口否定這種情況,但它發生的機率太低了;而且即使呂王后和4個孩子都是正常死亡,作為代王后以及嫡子的他們,都會有記錄在案,以備查閱,但歷史上並沒有。所以更多的歷史研究學者認為,呂王后和4個孩子是在劉恆決定登上漢帝寶座前被逼自殺,以此作為他即位的交換條件。
當時的情況是:呂后去世,周勃誅殺呂氏家族,就連高祖的孫子漢惠帝劉盈的兒子都全部被殺,魯元公主也因此受到牽連;周勃與陳平之所以這麼做,只不過保全自己,怕留下復仇的種子,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寧可錯殺,不能錯過。假使劉恆原配正式呂王后在世,如果劉恆稱帝,她為國母,兒子為太子儲君,即使劉恆在世或者劉恆去世,呂王后和他的兒子必定會為呂氏族人報仇滅族大恨。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當時的周勃、陳平商議迎立敦厚節儉的代王劉恆為漢帝,與他達成不可告人的共識(除掉呂氏王后和她的孩子),作為他稱帝的政治條件,這個條件很誘人,而且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為假使周勃、陳平不迎立劉恆為帝,單憑兩人當時的實力和軍權在握,提出誅殺呂王后及其子孫的要求,小小的代王是無法抵抗的,也沒有抵抗的資本。在瀕臨絕境得時候,捨車保帥,斷臂求生是人的本能。何況還有巨大的誘惑,當然這只是後人的猜測,真實情況也只有呂王后和她4個孩子才知道,但根據邏輯關係和人情常理推斷這種可能性存在的機率是最大,也最說的通的。
而代王呂王后和她4個孩子的死因,也成了劉恆身上的謎,永遠沒有謎底。
三、 漢文帝劉恆陵墓—霸陵之謎
漢文帝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文景之治”盛世,後元七年在未央宮去世,享年47歲,死後葬於霸陵,位於白鹿原上。
早在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已經親自定下咸陽原為西漢皇家陵寢。漢文帝在世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的陵墓已經矗立在咸陽原上,按照祖制文帝的陵寢也應當在咸陽原上,可文帝的陵寢偏偏在白鹿原上,這也成為歷史謎團。
其實,西漢皇家喪葬遵從“昭穆制度”,所謂昭穆制度是指: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先世為昭,後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而且劉邦與兒子劉盈的陵墓也是按照“昭穆制度”佈局的,咸陽原上,漢高祖劉邦長陵位於左,是為昭,兒子漢惠帝劉盈安陵位於右,是為穆。 兩座氣勢恢宏的帝陵名字合稱:長安,亦為西漢首都的名字,遙相呼應。
《漢書》記載,當劉恆看到斷崖上鑿洞為玄宮的墓穴時,感慨的說:“用北山之石做為棺槨,把貯蘇、綿絮充塞在石槨的縫隙中,再用漆粘合起來,這樣的陵墓難道還能開啟?”中郎將張釋之說:“如果裡面有別人想要的東西,即使將整座山封起來,也還是有縫的。如果裡面沒有人想要的東西,就算沒有石槨,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劉恆對此說頗以為然。這就為他解決了防盜的隱憂。同時還在提倡薄葬。
而離文帝時期很近的《史記》中記載霸陵因“因山為陵,不復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並且史料文獻對霸陵的記載也很少。如果記載準確霸陵依山而建,不起封土,外人無法辯識地宮方位,而且後來的梁孝王劉武也是鑿空山裡建立墓穴,最後被盜,裡面珠寶數不勝數,現在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唐朝帝陵大都依山而建,但逃不掉被盜的結局,因此依山建陵並不能有效防盜。
《漢書》中記載,西漢末年,赤眉軍起義,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好。據《晉書》記載,六月,盜發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彩帛不可勝記;可晉朝離文帝時期已有300餘年,記錄可信度大大降低。
在白鹿原的最端處為鳳凰嘴山,一直以來被認為霸陵位置所在,現在的考古工作者至今未在鳳凰嘴周圍發現霸陵陵邑遺址,而且最新技術檢測鳳凰嘴山體中並未發現人工空洞空間;西漢帝陵與後陵分別而建,並不合葬,高祖劉邦與呂后陵墓相聚240米,惠帝劉盈與張皇后陵墓相聚 150米,而離奇的是鳳凰嘴的位置離竇太后陵相聚2400米,就此部分學者認為霸陵的真正位置不在鳳凰嘴山體中,而在鳳凰嘴的周圍; 最重要的是鳳凰嘴離薄太后的南陵距離遙遠,一生以孝道治天下,為天下人孝治典範的文帝死後怎會離母親這麼遠。
文帝母親薄太后只受過高祖劉邦一次寵幸,生下劉恆以後,劉邦似乎並不喜歡這個兒子,自此薄太后和兒子劉恆兩人很少見到高祖劉邦,在那個危機四伏的宮闈之中,娘兩相依為命,如履薄冰,薄太后良好的教育以及特殊的成長環境,鍛鍊處劉恆處處謹慎小心,韜光養晦,大器沉穩的性格,薄太后臥床三年,文帝每次退朝必定親自登門拜訪,侍奉左右,親嘗湯藥(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母子感情高於一切。
所以推測霸陵真正的位置,其實在離薄太后南陵不遠的位置,只是文帝聽從張釋之的建議墓內陶俑,瓦器充之,不放金銀珠寶,不起封土,幾點讓盜墓賊無心動歪念,更無法容易的找到地宮位置,也許霸陵正深埋在白鹿原這塊劉恆深愛的土地上,靜靜的守護這它的主人。
關於霸陵的謎團由此展開:
1、文帝劉恆與惠帝劉盈同胞兄,惠帝安陵位於高祖劉邦長陵之右側,文帝的陵墓如果位於安陵右側或並列高祖長陵之右,一是不符合“昭穆制度”,降低文帝身份,二是無法展現文帝劉恆的文治武功。
2、處於薄太后的考慮,長陵邑內已經有呂后陵墓,帝陵之中一王無二後,況且薄太后生前並未封為皇后,作為普通嬪妃陪葬長陵,對於劉恆來說大大降低母親在他與世人中的身份,他要給予母親莫大的尊重和世人不低於呂后的仰望,所以另選陵址,對於自己和母親都是有很大必要的。
3、從劉恆的童年看得出,在他的成長環境中,只有母親是一個太陽,保護、照顧、教育、撫養他,而父親劉邦只不過是一個名稱罷了,他很少見到父親,對父親的感情自然沒有多少,對父親偉岸雄闊的形象,知之甚少。所以從父子之情來說,劉邦沒有做到一個父親應做的責任,劉恆想到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和父親高高在上漠不關心的冷漠,他要給母親一個後人尊崇的身份和地位,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於是開闢另一塊陵園,即是遠離那個紛爭,暗流湧動,處處爭權奪利的成長環境,就像當初母親薄夫人和他義無反顧前往遙遠代地一樣,遠離紛爭,同時也是對母親和自己地位的肯定及證明。陰陽兩個世界,都是真實顯照,相得益彰,地下世界對地上世界的反饋。
就讓這位成長環境充滿傳奇的一代帝王,帶著他的理念,和他最愛的人,遠離那個危機四伏的皇室家庭,最好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