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跪舔封建王朝,因為他們大抵都是吃人的!以史為鑑!
我們歷史的源頭西方人說是古埃及,而且我們也在很大範圍內竟然認可了!
這是西方人的主觀意識在作祟,但是枯燥乏味的考古得出的結論卻不會因主觀意願而改變的。
結論是,我們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整個亞歐非都受到兩河流域影響。一方面因為人的遷徙,另一方面因為交流。都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
影響也僅僅是影響,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青銅文明也只有在我們的文明範圍內才真正璀璨,文物不會說謊。無論是殷商大型禮器,還是三星堆圖騰,亦或是鄂爾多斯式的實用小物件,無一例外的都展現著高超且熟練的技藝。
我們對於青銅的考古發掘成果還是顯著的,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經出現。大致分為南北兩條線,而且都能到達殷商所在的中原。看來商人的崛起不是偶然!
我們常說夏商周,還有夏商周斷代工程。商和周已經確定,但夏還無法證實其存在。其實糾結夏朝是否存在大可不必,這只是我們王朝史觀在作祟。考古發現,我們的文明歷程遠超所謂夏朝久遠的多。
根據對商朝的考古來看,夏朝找到的可能性很渺茫。因為商朝就是一個城邦文明,只是因為商朝範圍擴大也使得其影響力擴大,儼然是當時咱們文明圈諸城邦的一哥,但一哥始終是哥不是爹,也就是說沒有建立後來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王朝。另外,商朝青銅技藝雖然高超但也明顯有從早期的不太行到中期後期的突飛猛進,大約從武丁時代開始。文字也只是留存下了甲骨文,說明當時除了占卜的甲骨外,其他文字載體少且脆弱,根本沒有留存,或者被後來的周據為己有且除卻了商的痕跡。根據這些因素猜測,夏朝即使存在也大機率是找不到,夏朝頂多只是諸多城邦部落中較為出名的一個,可能存在於新石器末期或青銅早期,因為不像商人那麼占卜,所以其文字載體少且脆弱,所以沒有留存。另一種可能,夏只是遷徙人群中流傳的一個傳說中的部落,總之都是無傷大雅的,糾結夏朝存在意義不大,在夏朝之後誕生的商朝還處在制度探索中,也是在探索和實踐中才被周人覆滅。
商人制度草創,實踐中沒有先例可以參考。比如說繼承製度,就是後來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怎麼算是庶出,商紂王繼位時就是問題。商紂王有兩個哥哥,和他都是一個爹一個媽,但是他爹繼位的前生的兩個哥哥,繼位後生的他。在誰是儲君的問題上就出問題了,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儲君必須是王后生的,而紂王他大哥微子啟出生時他媽還不是王后,當時認為微子啟沒資格繼承,只有他媽做王后了生的紂王才是合法儲君。
因為沒有先例可參考,按照當時對律法的理解就這麼商紂王合法繼位。這在後世根本就不是問題,肯定微子啟是第一順位,但是在當時並不是這樣理解先王制定的律法的。因此埋下禍根,微子啟吃裡扒外最後周滅商,微子啟也沒有當上商王,成為了諸侯國國君而已。
周人老家在太行以西,滅商後,在太行以東原來商的地盤進行了一系列你懂得操作後,留下一部分人看管商人之後便返回老家,之後我們就都知道了,開始分封宗族和功臣到邊緣地帶開疆拓土,這才有了中國和天子的概念。天子在中統御四面八方的諸侯,天子所在即是“中國”,諸侯乃是天子的臣屬,諸侯之地和天子之地名義上都在天子治下這就是天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朝律法多沿用商朝,說明周朝還是搬走了商朝的典章制度,但是在治理邏輯上商周是不同的。常聽說商朝是大哥收小弟的模式,周朝是分封諸侯,恐怕差別不止是這樣。
根據有限的史料來看,商朝的確是大哥,但是這個大哥似乎也沒有特意去收小弟,多是合作,冊封不多,也沒有規律,當然周人曾經在祖上就被冊封過,這是商朝為數不多明確冊封諸侯的記載。以前以為商人外出征戰是為了開拓商路,後來的學術考證發現是為了銅礦,還有祭祀和占卜技術。關於這一點要是沒時間看書,請參考《隱秘的細節》這個節目也能知道大概。
而周人的征戰卻和商人大不相同,周人有明顯的地盤歸屬意識。在商後期,周人將太行以西相當大範圍內的遊牧部落和親緣較遠部落驅逐出家園,當然偶爾也有吃癟的時候。這種操作方法在周朝穩定後也繼續執行,各諸侯國也是這樣操作。其實以當時的人口數量來看是大可不必這樣做的,周人自己擁有的土地進行耕種尚且照看不過來,還要開拓更多地盤,地盤多了就涉及到投入人力財力物力進行防禦,誰去防禦?於是天子分封諸侯到四方防禦敵人進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我們在看西周乃至春秋早期歷史時,看到戎羌主要在西北,後來秦人基本把西戎給吸收消化了。但是各種狄、夷的方位卻不明確,在諸侯國哪個方向似乎都有,還常和諸侯國發生衝突有時候國君都在衝突中喪命。咱們來說下這是怎麼發生的。
當時整個現在東亞大陸範圍內都是地廣人稀的,森林草原沼澤湖泊江河都很繁盛,就是人相對較少。商朝與當時的其他城邦和部落是點狀分佈在大地上,商朝宗族佔據著中原腹地,其他城邦和部落分佈在其他區域。商朝對外戰爭主要是對銅礦和運輸路線的掌控,而不是地盤需求。
而周朝對地盤的爭奪也不是單純的地盤需求,而是勢力範圍和差別意識。周天子將諸侯分封到邊緣地帶,分封給諸侯的封地有時候並非真空地帶,出現矛盾或潛在危險後,鬆散的部落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更有組織武器也更先進的諸侯的對手,這些部落要麼歸順要麼遠遁,歸順的就成為了周人,遠遁的分為兩種,一種日後還要經歷這樣的選擇,因為他們遠遁的地方後來還會遇見周天子的諸侯,有些向北的後來就成為了遊牧族群的一部分。當核心農耕區都是周人的時候時間也就來到了春秋後期。此時在西部北部東北部非農耕區,由西部遷徙來的遊牧和農耕族群、早期叢林中的狩獵採集族群、以及農耕區驅逐出來的族群、更早自主遷徙的遊牧族群形成了華夏外圍後來的遊牧漁獵群體。這些族群人口最多時不超過千萬,一般總人口也就在一兩百萬,但是中原王朝卻花費近兩千年時間也無法解決這個麻煩,最終還是其在不斷稀釋後最終在封建王朝末期解決。只是這種不斷稀釋卻使得我們北部外殼也變稀薄了。
宋遼
宋金
元
清前期
19世紀後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