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地產爆雷事件持續發酵ing
普華永道最近也不太好受
10月末,香港財務彙報局最近釋出通知:
由於普華永道曾經參與恆大集團2020年財務審計
得和恆大一起接受調查?!
01
普華永道,栽倒在恆大的財報
7月19日,廣發銀行申請凍結恆大1.32億人民幣資產,一時間,恆大佔據了整個微博熱搜排行榜。
幾天後,恆大集團旗下的財富管理公司——恆大財富也崩了。
投資者無法正常回款,總經理早早就兌付了自己的理財金,一整個提桶跑路的節奏……
事發突然,質疑四起:作為中國最大地產集團之一,恆大的運營狀況一直都不錯,在疫情影響下利潤都能和2019年持平,怎麼可能突然暴雷呢?
於是,在後續的3個月裡,無數質疑的火力都對準了財報。
明明存在這麼大的隱患,為什麼在財務報表裡一點都沒顯露出來?
前幾天,香港財務彙報局(恆大於香港上市,在港財局的業務管理範圍內)總算髮布了公告:
香港財務彙報局用一篇長達4頁的pdf,把恆大兩年的財報問題分析得清清楚楚,指向恆大沒有為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性做出明確宣告。
總結一下大概就是:“別急,在查,而且已經查出眉目了,PwC來我辦公室一下!”
仔細看完全文,其中頻繁出現了幾個財報分析專用詞,主頁君也替你挑出來,劃上了重點。
來吧,邊吃瓜邊學知識!
Q1
“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是什麼?
從財報資料來看,截至2020年末,恆大的流動負債高達15,070億元,於2022年到期的借款就高達1,670億元!
與此同時,恆大所報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僅有1,590億元,連2022年到期的借款都無法償還。
這時候就要搬出“持續經營能力”的概念了,凡是編制財務報表,就要遵循持續經營假設。
它是指公司基於報告期內的生產經營狀況,在可預見的將來,有能力按照既定目標持續經營下去。
這就意味著,持續經營能力沒問題的話,就是預設公司有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將所承擔的債務悉數償還。
可是,恆大的資金顯然無法覆蓋債務,為啥普華永道不care這些資料?
Q2
流動資金不覆蓋債務,PwC為什麼不預警?
其實不是普華永道不care,而是就上市公司的真實運營狀態而言,資金能覆蓋債務的並不多。
現實不像書本,完美運營的企業很少,能否持續經營需要結合資產週轉、融資能力等等來綜合判斷。
從三年財報資料圖中可以看出,雖然2021財務資料年略有惡化,但起伏不大,根據市場調查資料,恆大的總資產週轉率甚至一直略高於同行。
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強證據來證實公司商品無法週轉,很難做出“流動資金不能覆蓋債務”的判斷,恰好就是這點,迷惑了普華永道。
Q3
PwC發表的“無保留意見”,是什麼意思?
被香港財務彙報局反覆cue到的無保留意見,也是普華永道最難解釋的一筆。
審計報告一般分為4種意見:無保留、有保留、無法發表意見和否定意見。
其中,“無保留意見”四捨五入就是在說“非常好,我看不出有啥問題”,持否定意見就是直接不合格。
看完財報說好滴很,轉眼恆大就週轉困難資不抵債,這種打臉速度,多少讓人對他們的專業度產生了一絲懷疑。
這也論證了一件事——作為幾乎所有經濟活動的基礎,看懂財報實在太重要了。
02
讀財報的痛,每一位商科生都體會過
作為還沒踏入職場的商科生,動輒幾十幾百頁的財報,拿到手就只想倒吸一口涼氣。
可是當熱點發生,市場動盪,無數商業分析長文席捲而來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只有分析財報中沒有被過度解讀的資料,才能還原資訊原貌,支撐自己的思考和邏輯。
剔除影響判斷力的噪音,是我們讀財報的一大動力,但財報的重要性遠不止這一點:
- 面試時候做基礎的stock pitch,需要從bullish和bearish兩個方向去講,逃不開對財報熟悉程度的考察;
- 券商要做的行研,更是需要你透過分析財務報表,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做出投資決策;
- 諮詢公司做戰略決策,也需要讀財報作觀點支撐;
- 就連買方大佬也逃不過鑑別商業計劃書中的財務資料,加強避坑的準確度;
- ……
但是讀懂財報這回事,可不是你以為的“看懂數字”。
打個比方,讀財報磕磕絆絆的普通人,對於很多商業問題都只能看到表象,只能被財報牽著走,而不是用它來佐證自己的邏輯和分析。
可當你閱讀財報、做財務分析的能力爐火純青時,就像擁有了透視能力,能夠無視商業運營上的美化行為,一眼掃描出本質。
歸根結底,這種去別的存在是因為很多人僅僅掌握了閱讀的能力:
只能一股腦兒把財報資料全都接受,卻遲遲無法做出下一步分析推理,得出自己的結論。
- 如何對財報給出的業績做檢驗,看出真實的經營狀況,判斷投資利好?
- 如何給財報上的業績歸因,判斷企業週轉速度和產品盈利程度?
- 如何監測出財報上的不合理資料,排除雷點?
如果看到以上問題的你,思緒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清晰,這次新版5天財報闖關計劃一定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