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又稱槍。是指利用火藥燃氣能量或其他能量發射彈頭,口徑通常小於20毫米的身管武器。將槍及其使用的槍彈合稱為槍械繫統。
在人類戰爭史上,槍由冷兵器發展到火器,火器由最初的燃燒性火器發展到爆炸性火器,由前膛裝填的管形火器發展到定裝式槍彈後膛裝填的近代槍,到今天的自動化武器,其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一)冷兵器時期
冷兵器時期是指火藥還沒有運用於軍事領域的時期,從遠古至南宋初(約公元 1130 年)。
冷兵器是指不需要發射藥燃燒提供能量,在搏鬥中可以殺傷對手的器械,如我國的“十八般”兵器。冷兵器時期的槍,有效殺傷距離不過槍的長度,射遠兵器不過百步,而且準確性太差。當火藥發明後,冷兵器時代的槍就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儘管如此,冷兵器作為一種輔助武器,一直使用到近代,在戰爭中仍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二)前膛槍時期
從南宋初至清朝後期(公元 1130 年~1840 年),我們一般稱為前膛槍時期。
最早的管形火器是南宋初期(公元 1132 年)我國軍事家陳規發明的火槍。這種火槍用巨竹做槍筒,內裝黑火藥,臨陣點放,噴出火焰燒傷敵人,焚燬攻城器械。火槍發明後,經過不斷改進,到公元 1259 年,中國南宋時期壽春府(今安徽壽縣)人發明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內裝火藥和“子窠”燃燒時噴出火焰,借火藥燃燒氣體噴射的力量,把“子窠”發射出去,射程約 150 步。
公元 14 世紀,中國發明瞭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火槍,即公元 1332 年中國元朝製造出一種銅火銃,重約175 千克,銃身鑄有銘文,上寫“射穿百孔,聲振九天”。金屬火槍的出現,是兵器發展史上一項重大變革,從此火器逐步替代冷兵器,並向近代槍炮方向發展。
公元 13 世紀後期,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製造技術,經絲綢之路相繼傳入阿拉伯國家,接著又傳入歐洲,在歐洲一些工業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裡,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14 世紀初,在歐洲出現了火門槍。它是用一根簡單的鐵管做槍身,口徑超過了 22 毫米,重達 10 千克左右,採用實體球形彈丸,彈丸重 50 克,由槍口將黑火藥和球形彈丸裝人槍管內從火門點燃火藥發射。射擊時後坐力很大,而且採用火門點火,操作使用很不方便。
為了簡化火器的操作方法,於15 世紀初改進了原來的用手拿火繩點燃發射藥的方法。把一種所謂的“火繩槍機”(彎形軸)安裝在槍上並能圍繞扳機軸轉動,扳機一端固定有引火繩。當射手扣扳機另一端時,引火繩便靠向點火孔。火繩槍機的使用,簡化了射手射擊時的操作,從而出現了一種單人武器--火繩槍。
公元 1525 年,英國人研製出了遂發火槍(利用隧石打火機構點火發射的火槍)。遂發槍的出現大大地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射擊速度和精度,結束了原始的火繩點火方式。
17-19 世紀中葉正值歐洲工業革命,隨著作戰的需要各國的兵器製造飛速發展。1807 年英國福賽斯發明擊錘打擊含有雷汞的引爆藥,引燃黑火藥的爆丸擊發槍。1816 年英國人肖氏發明了銅火帽。1820 年以後,“火帽槍”被廣泛應用。
上述時期,槍械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但是因為這些火槍尚處於滑膛、前裝階段,口徑大、射速慢、精度差、威力小,點火方式還不可靠,還不能完全取代冷兵器的作用,因此,這一時期冷兵器與火器並存共用於戰爭。
(三)後膛裝填槍時期
晚清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公元 1840~1914 年)是後膛裝填槍時期。近代定裝式槍彈後膛裝填槍的出現和裝備軍隊,使兵器的發展進入了火器時代。據史料記載,後裝槍最早出現於 1840 年,是德國人德萊賽發明的,故謂德萊賽針刺擊發槍,採用的是定裝槍彈。定裝槍彈,就是將彈丸、發射藥和火帽用彈藥筒聯成一個整體,便於射手採用各種姿勢裝彈。其彈藥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擊針發火,單發裝填,射速為每分鐘 6~7發。擊針後裝槍的出現,標誌著兵器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1856 年,擊針後裝槍被正式定名為步槍。
1835 年美國人柯爾特發明了轉輪手槍,其結構緊湊、功能完善、尺寸小、重量輕,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實用的轉輪手槍。因此柯爾特被譽為現代轉輪手槍的鼻祖。
1860 年美國人斯潘賽成功地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支後託彈倉式步槍,同年英國人亨利發明了前託彈倉式步槍,使老式手動單發裝填槍黯然失色。1871 年德國人毛瑟設計了當時最為完美的彈倉式步槍,從而風糜世界,領導了槍械發展的新潮流。這種槍容彈5 發,使槍的射速提高到了 10~12 發 /分鐘。
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追求高射速和殺傷力是槍械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於是出現了機槍。機槍的發展經歷了非自動和自動過程。早在 1718 年,英國的詹姆士帕克爾就發明了一種手搖轉膛式機槍,它是靠手搖轉動裝填好彈藥的彈膛,靠火繩點火發射來完成連續射擊的機槍。1862 年美國的加特林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多管轉輪式機槍,使用定裝式槍彈,用彈鼓機械式裝填,射速可達 300~500 發/分鐘。1878 年美國的諾登飛發明了多管排列式機槍,射速比加特林機槍有所提高,重量也有所減輕。
1884 年美國人馬克沁首次利用了一向被人們認為有害的後坐力作為武器連續射擊的原動力,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挺利用火藥氣體完成自動迴圈的重機槍,開創了自動武器的先河。1885 年無煙火藥的運用,使馬克沁重機槍的可靠性大大增強,被各國軍隊廣泛運用於戰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美國的勃朗寧發明了導氣式機槍;1902 年德國人柏格門發明了槍機自由式後座機槍;1907 年奧地利人守瓦茲洛色發明了槍機延遲(半自由式)後座式機槍,1914 年法國的哈其開斯發明了第一挺真正的導氣式機槍。由於重機槍過於笨重,難於適應步兵戰鬥,1902 年丹麥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挺輕機槍,揭開了自動輕機槍發展的序幕。
(四)自動化時期
現代工業革命的發展,為槍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馬克沁重機槍的問世是步兵武器自動化的重大突破,戰爭考驗了這一新型武器,使輕武器的地位和作用在戰爭中得以確立,從此各國開始走上了研製新型自動武器之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今,槍械發展步入了自動化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投入到戰場上的步兵武器主要有彈倉式步槍、重機槍、輕機槍,使戰爭變得更加激烈和殘酷。機槍在掩護步兵衝鋒和殺傷集團目標上顯示了自動武器的巨大威力,但由於機槍較為笨重,機動性差,難以伴隨步兵戰鬥,更不適應近戰,為適應城鎮和陣地爭奪等近戰的需要,第一次大戰爆發的第二年,衝鋒槍誕生了。
1915年義大利人列維裡設計了一種發射9毫米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武器,可謂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帕洛沙衝鋒槍。衝鋒槍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火力猛,攜帶方便,從而引起各國重視。不久,德、美等國相繼製造出一些不同型號的衝鋒槍裝備部隊,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的 MP40 衝鋒槍,美國的11.43 毫米湯姆森衝鋒槍,義大利的 9 毫米伯萊塔衝鋒槍,英國的 9 毫米司登衝鋒槍,法國的 9 毫米伯格姆衝鋒槍等。
兩用機槍(通用機槍)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 1936 年德國研製成功了 MG34 式輕重兩用機槍,同時可使用腳架做輕機槍用,重量相當於輕機槍,可伴隨步兵作戰,具有很好的戰場適應性。二次大戰後,這種通用機槍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為適應特種作戰和消滅遠距離單個重要目標的需要,狙擊步槍得到了發展。狙擊步槍最早是前蘇聯 1931年由 1889 年式莫辛拉岡步槍改裝的 1931 年式狙擊步槍。
在槍械的發展過程中,人們一方面想方設法提高其威力,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地縮小槍的體積和重量,以便隨身攜帶進行自衛。十九世紀末,彈匣供彈手槍,自動手槍相繼問世,較著名的是德國毛瑟兵工廠黑德勒三兄弟設計的,定名為 1896式7.62 毫米毛瑟手槍。該槍結構緊湊、威力大、使用方便。它的出現為現代手槍的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兩次世界大戰使自動手槍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湧現出很多種結構新穎、效能優良的自動手槍。如美國的 11.43 毫米 M1911A 式柯爾特手槍、德國9毫米 P38 沃爾特手槍及義大利 9 毫米 M1934 式伯萊塔手槍等。
從槍械的發展過程中,不難看出,輕武器的發展與兵器的發展一樣,都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戰爭的需要對輕武器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兵器發展的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