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將不徵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正東偏北:
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皇明祖訓》朱元璋
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顧名思義,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寫給他的子孫後代,朱元璋希望後代子孫牢記自己的訓誡。
朱元璋出身社會最底層,一步步開創大明王朝,開國的艱辛,恐怕除了朱元璋自己,任何人都不能夠深刻的體會。
縱觀歷史,多個王朝覆滅都是由內向外的腐爛,朱元璋借鑑歷史長河中的諸多王朝滅亡原由,歷時六年之久,為子孫後代寫下《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是朱元璋長達六年的心血,一者是為了大明王朝長久永存,二者警告後代如何更好地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
在這其中,朱元璋也提到了日本,並且告誡後代不要無故征伐日本,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劉伯溫早就給出了答案。
彈丸之國,進犯華夏永不死心
早在唐朝時期,日本就與唐朝有過摩擦,卻不知唐朝何其強大,一戰打消了島國的自信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發生於公元663年,此時的島國並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國。
說起唐朝人們便想到大唐盛世,覺得此戰怎麼說也要千軍萬馬。
但唐朝並沒有以人數優勢來欺負倭國,僅僅只派了一萬三千人,以及170艘戰船。
倭國方面就厲害了,人數基本上是唐朝的三倍,足有4萬2000人,另外還有戰船1000多艘,人數差距如此之大,大多數人都認為唐朝必敗。
實則不然,唐朝軍隊以少勝多,打的倭國損失慘重,此戰過後,倭國便對唐朝有了敬畏之心,後來經常前來朝貢唐朝。
唐朝的文化制度等習俗,對倭國影響極大,甚至到了武則天時期,倭國還要跟武則天請求為他們改名為日本。
往後到了元朝時期,元朝曾多次進攻日本,但次次都因為颱風的原因沒能成功。
明朝時期與日本多有摩擦,不過都是以少敵多,不管日本是10萬兵力還是20萬,明朝始終都只派了4萬人,就這樣日本都沒能佔得便宜。
也就是到了清朝末期,才有了日本的囂張!
劉伯溫勸誡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派出各路使者前往周邊諸國,其中之一便有日本,使者到達日本後,傳達了朱元璋的兩點指令。
首先第一個便是讓日本臣服於明朝,並且要對明朝上貢,第二點則是管好他們的倭寇,否則大軍到來定斬不饒。
對於朱元璋的要求,日本很快就作出了回應,直接將朱元璋的使者給殺了。
對日本國王書:蠢爾東夷,君臣非道,四擾鄰邦…… 渺居滄溟,罔知帝賜奇甸,傲慢不恭,縱民為非,將必殃乎!”對日本將軍書:今彼國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賊害鄰邦,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者歟?辨強弱者歟?
俗話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日本如此行徑,沒有絲毫國家風範,也難怪自古就被人稱作倭寇,估計是倭寇開創的國家。
朱元璋認為這個蠻夷小國如此不懂規矩,自不量力挑釁大明王朝,本想出兵攻打,這時劉伯溫就勸說朱元璋不要打日本。
其主要意思便是,勞師遠征攻打島國,基本上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打勝了,別人就該說我們以大欺小,不但有損名聲,並且得不到任何的好處,華夏地大物博,看不上島國彈丸之地。
因此還不如做好防禦,斷絕與此國來往。
朱元璋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這條給寫在了《皇明祖訓》中: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上文中朱元璋說得很清楚,彈丸之地,無論是得到他們的土地也好,又或者是得到他們的百姓,對於明朝來說都沒有任何用處。
若是無緣無故妄殺,恐怕會有不祥之兆。
因此,朱元璋將島國列為了不必攻伐之國!
參考資料:《皇明祖訓》,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