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是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中心的主火論者,他根據《內經》中“人之傷於寒也,皆為熱病”的論點在實踐中作了充分的發揮。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不上一次地指出:“陽氣怫鬱不能通暢則為熱也”,“怫熱鬱結開通,則熱蒸而汗自出也”。當時的醫生用治寒之法治溫,結果卻加重了病情,故而他把辛溫之劑演變為辛涼之劑。在溫熱病後期治療時要益腎水、瀉心火等。可見完素論病治病,並非病病是熱因,方方用寒涼。
他在“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基礎上,提到水火、心腎的關係。以水火言之,水靜火動,靜則平,動則亂,“潤萬物者莫澤乎水”,故火上有水制之,則為“既濟”,表現為心清氣和,四肢健壯;水在火下不能制火,則為“未濟”,表現為心煩面熱,兩足常清;以心腎言之,心屬火,腎屬水,諸所動亂勞傷,乃陽火之化,一水不能制五火,所以心火易旺,腎水易衰,治則當養腎水以治心火,即所謂“心清熱自安”,亦即王太僕“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論點。
他提出的“降心火,益腎水”這一獨特見解為溫熱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因而後世醫家稱完素為溫病學派的祖師,王綸《明醫雜著》有“熱病用河間”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朱震亨間接傳承完素之學,在“降心火、益腎水”的啟發下,因時因地制宜,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以“滋陰派”聞名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