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全書共分三部,講述了中國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當代城市和鄉村的寫實生活故事。故事主要圍繞著三對戀人,六段感情,以及城市和農村兩條時間線展開敘述。
將青年人們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努力打拼的日子融入在時代大背景的洪流中,運用衝突的創作手法將真實的生活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
路遙——現實與浪漫主義的結合體
這部長篇史詩鉅作的作者是路遙。路遙是1949年12月陝西生人,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土地的第一代青年,年輕時他在革命委員會工作學習過,在農村的小學教過書,還在農村插過隊,做過很多不同的工作,也寫過很多的詩。
他的少年時期泡在社會大生產氣氛濃郁的六七十年代,經歷過黑暗的人性跌宕的歲月,然後迎來80年代工人潮和改革開放。
一個社會在十幾年間迅速地變革發展,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少年時期累積和沉澱下來,成為他少年時光的回憶濾鏡,成為愛情的偏光鏡,成為人生的色彩。
他的這些務工務農的工作經驗為他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累積了很多素材,同時他與生俱來的浪漫主義情懷也十分巧妙地與煙火氣息十足的生活經驗勾連在一起,創作出這部理想與現實衝突,色彩豐富的,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在路遙的文學作品中,愛情的基礎是建立在相同的精神頻率上的,共同的命運或者共同的志向,這些是創造兩個靈魂連線的唯一通道。
即使命運將個體割裂,但靈魂的連結不會輕易消失,這段連結的通道對於一個個體的人生航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孫少平——一半在塵泥,一半仰望天際
孫少平是一個生活在農村的貧苦少年,窮困的家庭條件常常使他食不果腹。但是比貧苦更令他受難的,是他青春期逐漸強烈的自尊心。
在縣城上學期間,孫少平有機會拓寬自己的認識領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孫少平對於人生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和廣博。
後來孫少平在社會生產變革中看到了改變的力量,想要透過勞動改變自己的命運,見識過更廣闊的世界以後,生活對於他來說再也不是簡單的娶妻種地生娃。
他無法把自己變成哥哥孫少安那樣的人,安心地娶妻生子,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在土地和家庭裡。
對於孫少平來說,雙水村就快要成為束縛他的“高加索山”了,他必須趕在內心的希望被澆滅前走出去,即使這意味著將家中沉重的務農擔子全部交到大哥和老父親手裡。
孫少平作出離開雙水村的決定是十分痛苦的,一方面他要揹負著對大哥和父親的愧疚感——一個成年的壯勞力在農村是十分頂大用的,然而家裡卻用不上他。
他得說服自己和家人,他要走出貧困的命運,就首先不得不背棄這塊土地,消除對家庭的愧疚感,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裡獲得其他的機會。儘管家裡人對此不能理解,畢竟大哥孫少安只有小學文化,在他的認知裡,守家待地才是正道。
另一方面,孫少平還要面對外出打工的眾多未知因素,他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成功,但是他必須去嘗試,他帶著初入社會的恐懼和必死的決心走出大山,在城市落腳務工。
但是肉體的苦熬使他的精神不得不處於麻木的狀態——繁重的務工生活壓碎了他的靈魂,整日疲於奔波的他根本沒有時間再去讀書和思考。
對於孫少平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來說,精神的支柱勝於一切,為了理想的生活他不惜混在腌臢的塵泥之地,用一點一滴的汗水換取通往理想生活的門票,但是大量的勞動是會在很大程度上去改變一個人的生活作息甚至思想狀態的。
孫少平身在塵泥之中,愈是想要努力擺脫這種粗鄙的生活方式,但殘酷的現實讓他越陷越深。
在時代的洪流中,像孫少平這樣的青年不勝列舉,他們沒有充分的先天條件參與到社會的進步階層中,但他們也不甘於把自己侷限在狹隘的生活中,在落後的觀念中故步自封。所以他們拼命地紮根基層,在艱難的世俗中為自己掙一方精神的淨土。
就在孫少平與工人們混跡在一起,快要忘記自己曾經讀過書的日子時,田曉霞忽然不期而至,她像一束光一樣照耀在孫少平的生活中,讓他重新喚醒關於讀書和文明進步的記憶。
事實上或許孫少平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那顆熱切地想要走出山溝的心,最一開始就有一個冥冥中的方向在指引——高中時進步遠走的田曉霞。
從兩人相識開始,田曉霞一直就是孫少平精神的導師,引領著他走出貧窮的自卑,敢於追求精神豐富的生活。
田曉霞的出現,讓孫少平重新擠出時間放在讀書上,而不是整日麻木地做工,在黑夜裡因為精神領域被壓縮而無法入眠。
田曉霞就是孫少平世界裡的精神支柱,是引導他走出黑暗的啟明星。
而孫少平對於田曉霞來說,也是啟明星般的存在。
他身上沒有那些文儒學子們高談闊論的空泛論調,也沒有憤世嫉俗地憂慮人類命運,田曉霞在孫少平身上看到了他對理想的堅毅和腳踏實地的奮鬥。
儘管這種務工生活將他改變了一些模樣,但是這模樣更為孫少平增添了許多魅力,坐在屋子裡吞吐理想這對於田曉霞來說太過淺薄,她同樣也需要走出去,為真實的理想生活而奮鬥,躬身實踐。
而孫少平恰恰給了她這樣的勇氣,像是一顆閃閃發亮的星星,引領著她走出侷限的天地。
在孫少平和田曉霞之間相互吸引和彼此照亮的路上,他們勇敢地跨越了階層的屏障,相愛在一起。
但是最後路遙還是攔腰斬斷了這段愛情!田曉霞在抗洪報道的一線犧牲了,孫少平的精神支柱被抽空了!我很擔心孫少平是否還能在沒有天日的塵泥之中走出黑暗,迎來光明?
啟明星不曾隕落,它只是暗藏光明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對於孫少平來說,生活的意義是擺脫窮苦的出身,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有所作為,而在這更廣闊的天地中,田曉霞始終作為一枚啟明星釘在遠方,引領著孫少平一步步走出黑暗。而如今啟明星卻驟然隕落,孫少平的心,又該何去何從?
後來孫少平似乎沒有放棄奮鬥,他依然在工廠裡打工,但他不再仰望很久遠以後的天空了,只是專注眼前的奮鬥,既在塵泥之中,又不完全世俗地活著。
當他為了救徒弟而損毀容貌的時候,他沒有覺得失去了多重要的東西,當金波的妹妹向他表白的時候,他卻選擇了拒絕,因為不想拖累這樣好的女孩。
失去田曉霞的日子裡,孫少平終於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精神富足且腳踏實地的生活著。
初讀《平凡的世界》時,我不明白為什麼路遙這樣浪漫情懷的人卻總是和浪漫作對,狠狠地謀殺浪漫。
我原本以為,愛情和現實的決裂是一種必然,因為浪漫的理想情懷無法接受瑕疵的存在,而現實充滿了各種蹩腳的瑕疵。
如果所有的愛情都需走向粉身碎骨,那生活豈不成了原罪?但生活不是原罪,生活是水,愛情的火燒得再烈,生活一杯一杯地澆在上面,終究會改變火勢,催生新的柴堆。
直到很久很久以後,似乎才有點懂得,人生中可遇見的完美理想寥寥無幾。
大多數時候它們就像流星一樣,只是短暫地劃過夜空,照亮詩人的心,然而它們只可燦爛,不能永恆。
田曉霞死的時候,她將自己種進了孫少平心裡,成為一顆永恆的星星,激勵著孫少平繼續在理想的道路上前進,這一次,精神的支柱再不會被生活碾壓。
心中有了更高的覺悟之後,孫少平對自己所受的苦難和所處的困境就有了更明確的理解,主動和有方向的吃苦,與被動的沒有目的的吃苦是大不同的,孫少平開始明白生活的意義,所以這些苦都變成生活的累積,成為助他成長的階石。
此時的孫少平恰恰和中年的路遙重疊在一起——一個男人在少年時代遇到的愛情和生活的理想重合,她點亮那個少年心中的光,然而她的存在太過完美,與俗世格格不入,以至於最終不得不在少年最美好的華年從他的生命中抽離。
但即使離去,少年心中的燈塔沒有損毀,這束光會在心中一直為他指明方向——到大眾需要的地方去,把人生活成一座豐碑!這樣心存浪漫的煙火人間,才是真正的平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