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作為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一度讓世界矚目和嚮往。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座比故宮面積還大的建築,從設計到竣工歷時僅僅10個月。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創造了包攬多項世界之最的人民大會堂,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要知道,當時同時期的其他世界知名建築:聯合國總部大廈從建設到完成,用時7年,日內瓦的“萬國宮”是8年,而悉尼歌劇院甚至花費整整14年,才建設完成。
那麼作為我國最經典的建築傑作之一,人民大會堂是如何在10個月的時間裡,建設完成的呢?
1958年,我國最大的會議中心,能容納的人數只有千餘人,但我國的會議人數有時會出現萬人以上,代表們無奈只能露天開會,風吹日曬再加上聲音限制,很不利於大家商討大事。於是建設一所能容納萬人以上的大會堂,迫在眉睫。不過這樣一座建築,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都是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不僅沒有任何先例可尋,還要在10週年盛典之前建設完成,簡直比登天還難。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而當時的北京建築設計院,除了大會堂,還肩負著國慶十大工程的另外七項,壓力可想而知。然而時間不等人,3天的時間裡,全國17個省市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全部抵達北京,有些專家接到通知後,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但到了北京,他們就立即投入工作,只花了5天的時間,就設計出了第一稿的設計圖紙,又過五天,第二稿也完成了,接下來的一週,他們又完成了第三稿。然而無一例外,這三稿都沒透過。因為專家們各執己見,關於大會堂的位置,到底是在廣場西邊還是南邊,還有大會堂的高度,是否要超過天安門城樓,一直沒有定論。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這時有人提出,大會堂可以建在廣場的西邊,高度可以高過天安門城樓,位置終於確定下來。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接下來大家又遇到第二個難題。
因為一開始劃定的大會堂建築用地標準,東西寬是140米 南北長為270米,建築面積也不能超過7萬平方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我們要建的是一個萬人的大會堂,如果按照這個面積去算,平均到每個座位,也不過就是7平方米的面積,有人可能要說,這不小了。的確,這不是不能做到,但上面的要求是這個大會堂除了,要能容納萬人開會以外,還要能夠讓5000人在這裡吃飯,7萬平方米是遠遠不夠的。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當然設計者們也想了各種辦法,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這個數字,設計方案一個接著一個,但沒有一個完全合理的。眼看著時間一點點流逝,工程相關人員都心急如焚。這時,40多歲的建築師趙東日,在親自測量過後,大著膽子提出了一個方案,將整個大會堂的面積設計成210米*340米,面積直接提高到17萬平方米。當時的趙東日在參與建設的專家們當中,著實比較年輕,然而讓人意外的是,趙東日提出的這個建設方案通過了。
方案確定後,附近的居民為了積極配合大會堂的建造,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完成了搬遷,然而工程剛一開動就被迫停了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在人民大會堂一開始的設計方案裡,地基要挖到4米深,才能保持地基的穩固。但是動工之後,大家才發現,這裡的地質條件複雜,地基必須挖到8米深才可以。這就導致一開始預算的人手,根本不能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任務。
然而開工不到一個月,萬人大會堂的建設工地上,就出現了一支壯觀的隊伍。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義務勞動者,在聽說大會堂的建設需要支援的訊息,很多人就自願報名參加。而有了他們的加入,工程的地基建設進展飛速,但很快大會堂建設的最大難關出現了。
1959年初,萬人大禮堂開始建設頂棚,它的高度為33米,大概有10層樓那麼高。按理來說應該沒有多大難度,但是這個頂棚要滿足,“滿天星斗 水天一色”的設計理念,要將這個理念體現出來,難度著實不小。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除了要考慮頂棚的高度,還要考慮跨度,要想實現預想的理念,在這樣大的跨度內,不可能僅僅有一根立柱。於是工程師們就想,可不可以用鋼樑支撐起頂棚。
因為整個萬人大禮堂的三層,均沒有立柱,都是用鋼樑支撐起來的。但是大家三次將鋼樑吊起,卻還是失敗了。
就在這時,一個叫做包瑞林的工程師,想到一個“土法”,而這個辦法還真的起了作用。
包瑞林想得這個“土法”,就是用兩個鋼製的龍門架,固定住鋼樑,在原來的樑上面再加一個水平梁,接下來再做一個菱形的鋼架,直接固定在鋼樑上面,從而改變鋼樑的受力結構。工程師們經過研究,發現此辦法可行,於是連夜趕工,3天之內就將所有準備工作完成,果然,第四次起吊時,包瑞林的“土法”立竿見影,鋼樑順利就位,最大的難關終於克服了。然而此時,10個月的完工期限已經過半,而大會堂的內部,還沒有一大部分施工沒有完成。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有了這個“土法”的經驗,施工團隊知道,一味地蠻幹是不可能按時完成工期的。於是在各方的集思廣益之下,施工現場出現了很多創新工具和提高效率的方法,用巧幹來加快工程的進度,不僅發明了用計算資料代替傳統的放大樣模式,還採用了“見縫插針”的辦法,將捆紮鋼筋的任務和木工活同時進行。
就這樣,工人們用自己創造的工藝流程,在規定期限裡保質保量的,完成了大會堂的建設。最讓人驚訝的是,當時大禮堂的9997個座位,是施工團隊在看不見大禮堂的情況下,直接設計製作完成的。就這樣,從大會堂的外部到內部,從頂棚到座位,建設者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1959年8月底,萬人大會堂建設完成,在經過大半個月的稽核後,正式交付使用。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歷時10個月創造奇蹟,包攬多項世界之最
短短10個月的時間,我國勞動者就建造了這樣一座建築,包攬了多項“世界之最”,比如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平板玻璃,世界上最大的單塊地毯,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單棵移植松柏,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壯舉,也再一次證明了我國勞動者的智慧。張眼看世界,羅叔聊風雲,喜歡的朋友記得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