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國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時刻,一個又一個英雄豪傑,演繹了一場又一場動人心魄的歷史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人則可得天下”。從這句話來看,司馬徽將諸葛亮與龐統視為同一級別的人。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從對待荊州的態度來看,諸葛亮就要比龐統高出一籌。
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
在新野,徐庶回馬薦諸葛後,劉備得知諸葛亮隱居在臥龍崗。隨後,他便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雖然這個過程很艱苦,但是結果卻是好的。
後來,曹操派兵攻打劉備,準備將劉備的勢力一舉殲滅。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獨自一人出使東吳,舌戰群儒之後,拉開了聯吳抗曹的序幕。
赤壁一戰,曹操號稱有八十萬大軍,但是周瑜對謀略和地利的應用更勝一籌。最終,曹操在赤壁遭遇了慘敗,不得不大舉撤回北方,此後再也沒有南下。
曹操戰敗之後,諸葛亮先是從孫權手裡借來了荊州,並以此為根據地幫助劉備擴大勢力範圍。由此,劉備的班底正式搭建了起來。
回首那幾年,劉備從新野小城的將軍到割據一方的霸主,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此之時,龐統在東吳不僅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因為容貌的問題還被嘲笑了一番。因此,他便放棄了東吳,來到了劉備的勢力範圍內。
起初,劉備也因為龐統其貌不揚而輕視他,隨便給了他一個小縣令任職。不過,機緣巧合之下,張飛發現了龐統擁有大才,而後龐統便成了劉備軍中的副軍師。
在正式加盟劉備集團後,龐統經常給劉備出謀劃策,其策略也得到多人的認可。與此同時,龐統對士兵的訓練也很有心得,短時內便提升了蜀漢陣營的戰鬥力。
在這個時候,西邊的劉璋勢力逐漸衰弱,看到這個機會後,龐統便建議劉備入駐西川、漢中。經過一番戰鬥,劉備取劉璋而代之,成為了西川、漢中之主。
可惜的是,在奪取西川、漢中的時候,龐統身死道消。從上述的介紹來看,諸葛亮幫助劉備創業,而龐統讓劉備的事業更進一步,兩者的能力似乎不相上下。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曾經,在關於荊州的問題上,諸葛亮與龐統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從兩人的建議來看,戰略眼光立見高下。
對於荊州之地的態度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時候,孔明曾給他勾勒了一張事業藍圖,他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大勢到來的時候,便可以“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那個時候,霸業可成,中興漢室也沒有問題。
從這點來看,諸葛亮非常看好荊州之地。首先,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一個天然的糧倉,對於軍隊來說,荊州絕對是一個糧草保障基地。
另外,荊州的地理位置也比較好,西面連通巴蜀,東面又與吳國接壤,向北又可以直接威脅中原之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
那麼,這樣一個好地方,龐統又是如何認為的呢?根據一些書籍的記載,對於荊州問題,龐統與諸葛亮的態度截然相反。
在龐統看來,經過了多年的戰亂,荊州已經開始衰敗、荒蕪,而且又是一個四戰之地,東有孫權、北有曹操,將來不會有好的發展。
簡單來說,諸葛亮認為要想成大事,荊州是必爭之地,而龐統則認為荊州猶如雞肋一般,更甚至是百害而無一利。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臥龍”,龐統是三國時期的“鳳雛”,兩人到底誰的觀點對呢?從後期的發展來看,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是正確的。
成也荊州、敗也荊州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幫劉備借來了荊州,正是藉助了當地的人口、經濟等,劉備才積累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然後,以荊州的便利,開始向西擴張勢力,短時間內便佔據了西川。可以說,沒有前期沒有荊州之地,便沒有後來的蜀漢政權。
同時,蜀漢政權為何會沒落?從時間上來看,正是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荊州之地丟失之後,劉備失去了東進的門戶,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強行東進與東吳決戰。
結果,因為交通不便,行軍速度非常慢,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整個蜀漢政權毀於一旦。假使關羽沒有失去荊州,劉備完全可以走水陸,順水而下,火燒連營則不存在。
再來看看劉備復興漢室的大業!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曾多次出祁山、入主中原,但每次都鎩羽而歸,這是為何。
究其原因,一是北方多山、交通不便,二是因為交通不便、糧草不濟,三便是因為西川之地人口少、人才更少。
以至於,在蜀漢政權的後期出現了一個可笑的情況,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如果荊州在手,那麼,這種情況也可以避免。
荊襄之地自古就多大才,崔州平、司馬徽、石廣元、諸葛亮、龐統皆出自那一代,擁有荊州就等於擁有了一個人才基地,蜀漢的實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擁有荊州之地,蜀漢想要復興漢室也多了一條路。他們可以以荊州為跳板,從襄陽、樊城之地北上,與曹魏決戰。
如此,長江的航運能力既可以保障部隊的交通順暢,還能夠保障糧草的及時供給,不會再出現諸葛亮出祁山時的尷尬境地。
既然荊州之地那麼好,為何龐統看不到這一點呢?其實,不是龐統不清楚這一點,而是他的眼界,亦或者說是格局太小。
似乎在龐統看來,劉備佔據西川、漢中之地,便可以割據一方,成為一代雄主。因此,他認為藉助四川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完全可以做到。
強行佔據荊州,等於在大本營之外多了一塊“飛地”,這樣行為無疑是費力不討好的,所以放棄荊州是最好的選擇。
而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藍圖,則是入主中原,戰略上就要比龐統高出許多。在此情況下,既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又要有一個可以隨時出入的門戶,而荊州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因此,在《隆中對》中有這樣一層意思:“佔據西川、漢中之後,如果時機到來的話,你便可以從荊州出川,完成興復漢室的霸業”。
總的來說,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要比龐統高很多,他的構想也是非常正確的,而龐統的目光則有侷限性。簡而言之,龐統是一個將才,而諸葛亮是一個帥才,一字之差、高下立見。
奈何,在守衛荊州的人選上,他選錯了人。關二爺的脾氣太暴躁,在與東吳聯合期間,居然辱罵孫權是狗(虎女豈能嫁犬子)。以至於孫權大怒,派兵夜襲荊州,最終荊州丟失、關羽被殺。
後來,諸葛亮雖然修復與東吳的友好關係,可失去荊州的蜀漢政權也少了一條出川的便利通道和糧食、人才的產地,國力發展受到了很大的侷限。
或許在荊州丟失的那一刻,蜀漢的命運就註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