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保健養生的內容很多,如飲食、起居、情志、練功等。但都必須要“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使人體生理節律彼此協調,並與四時變化的節律同步。《黃帝內經》有這樣的論述:“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即懂得養生之道者,能取法於天地陰陽,遵循養生的方法和技術,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操勞有度,所以形體與精神相協調,都能盡享自然壽命。順應四時氣候之變化,調攝精神,使人體適應自然界生長收藏規律,就可以達到養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起居順應四時
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春三月,人們應當夜臥早起,在庭院裡散步,披散頭髮,舒緩形體,以便使神志舒暢。夏三月,人們應該夜臥早起,不要厭惡日光,要使心中沒有鬱怒。秋三月,應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意志保持安定,藉以舒緩秋天清肅之氣。冬三月,這時節,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臥晚起,等待日光。使志意如伏似藏,像有私意,又像有所獲得。以上強調了起居要順應四時的重要性。
飲食順應四時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說:“春省酸增甘養脾氣,夏省苦增辛養肺氣,長夏省甘增鹹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養肝氣,冬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此外,四時食物的選擇還要注意食物寒、熱、溫、涼四性與臟腑的關係。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說:“春氣溫宜多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之,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四時食物的選擇要注意食物的性味和身體狀況的陰陽偏盛來調配食物。
情志順應四時
人的精神活動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情志順應四時的思想最早見於《內經》,如《靈樞·本神》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
春三月是生髮季節,天地氣生,萬物榮茂,情志要內守,不能動怒,要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的精神狀態,思想形體要舒坦自然、放鬆、活潑、充滿生機,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榮季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情志要喜悅,切勿急躁發怒,“若所愛在外”,這樣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暢,“使志無怒”。
秋季三月是天高氣爽、宜人季節。但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垂暮之感,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故秋天要求人們要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只有“收斂神氣”,才能使“志安寧”。冬三月是蟄藏季節,情志更要安靜、內蓄,達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狀態,以“使志若伏若匿”。
運動要順應四時
中醫強調運動健身是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指導下進行的。在四季當中,也要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選擇相應的運動健身方法進行鍛鍊。同樣要符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物候規律。
春季鍛鍊:寒冬過後的春天,應加強鍛鍊,因為此時人體臟腑的陽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運動鍛鍊的地點應為空氣新鮮之處,如公園、廣場、庭院、湖畔、河邊、山坡等地,可進行球類、跑步、打拳、做操等,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儘量多活動,以適應春季陽氣升發之性,符合“春夏養陽”的要求。
夏季鍛鍊:夏天由於氣溫高,溼度大,運動鍛鍊應根據氣候特點,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鍛鍊專案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游泳、旅遊、垂釣等為好,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以免大汗淋漓,損傷陽氣。
秋季鍛鍊: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鍊的好時節,可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專案。例如,野外鍛鍊可選擇旅遊登高,使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狀態,以達到保肺強身之功效。
冬季鍛鍊:冬天雖冷,但仍要持之以恆地進行鍛鍊。天氣溫低、氣壓相對升高,因此,要做好必要的準備活動,避免著涼。選擇適合的鍛鍊地點,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大霧中及空氣汙染的地方運動健身。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案,進行室內鍛鍊,使氣血經脈通暢,陰陽平衡,為下一年身體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文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文章小編: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