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對話】說,你無法放棄你不曾擁有的品質!當中國人還沒有擁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時候,是沒有資格去“放下是非”的,這只是自欺欺人的託詞。你可以“不涉足是非”,但起碼應該學會“明辨是非”,而不是做糊塗蛋。
當你並不擁有“克敵制勝”的能力時,你也沒有資格去說“放下敵我”,“展示慈悲和寬容”,你只能展示“逃避和無能”。
道家一向要求“以武入道”,就是要透過練武,穿越第一階段的“糊塗無知”,達到第二階段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最終,才有可能“放棄武力”,成為慈祥的和平主義者---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很少有人知道,老子,莊子等道家高人都是武林高手。他們的武功,已經到了“神妙化境”的地步,匪夷所思;你如果能學到他們武功的一二成,就已經足夠在當今“武林”中稱霸了;要對付一龍之類的“武林高手”,就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然而他們不言武(甚至讓人誤以為他們不懂武)。與諸位因為不懂武而不言武,顯然不是一個境界的。
關鍵就是:“心境不一樣”。
記得有一次我外出某城市,被一個拉三輪的無端謾罵和威脅。我平靜的賠笑,再三說對不起後離開。同伴後來很奇怪“你一巴掌就可以把他打翻,他這麼無禮,你為何如此軟弱?”。我說,我當然可以輕易打翻他,可是有必要嗎?狗對你叫,你一定要咬狗嗎?除非他犯傻,居然要主動攻擊我,否則我只需要把他當“狗叫”來聽就行了。
如果您也遇到這樣的事情,也一樣賠笑道歉。但心境如何?是因為“恐懼”而賠禮,還是因為“寬容”而禮讓?這就是一樣的行為,不一樣的“心”。只在外形上看,是看不出來差別的。因此,假的就是假的,你是裝不出來的!你無法放棄你沒有擁有的東西。
今天給大家講講內家拳的發力秘訣;這種秘密,現在大多數練武的人都不知道;如果懂得,並能夠練出這種發力方式,一般練外家拳的人就不是你的對手了。不過,很遺憾很多練“內家拳”的人,也從來不知道這兩種發力方式的差異;因此現在大多數所謂的內家拳,實際上練的就是連外家拳都不如的“體操拳,表演拳”等等。這種發力方式是區別內家拳和普通外家拳的一個重大差異。甚至我知道一些優秀的外家拳(如少林派的高階階段),也是採用這種發力方式的。
內家拳和外家拳發力方式的區分,不在於招式動作有什麼不同。其實他們的目的是完全一樣的---實現更快,更有力量,更準確地擊中對手。為了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他們分別採取了不同的訓練要點和方式。
一:發力的中心點不同;以西方拳擊散打為代表的外家拳,用的是“腰胯力”。這是人的“慣性思維”,符合人的常識反應和習慣。沒受過良好武術訓練的人,只會用“胳膊力”,只有手上的一點點力量,最多加上肩膀的擺動力量,基本上發不出多少力量,不容易傷人。因此常見普通人打架,看起來很兇,你來我往的打一場後,只會造成一點皮肉傷,不會有什麼實際的損害。但是如果善用“腰胯力”的人出手,一旦被擊中身體的重要部位,就很可能受重傷甚至死亡。因此,善用腰胯力的人,也是很有殺傷力的。當然,要把“腰胯力”很好的使用出來,需要大量的重複訓練,建立習慣。如果有一個好老師,一般來說,一兩年就可以培養出來一個優秀的“外家拳殺手”了。
真正的內家拳,以及中國真正高深的“外家”少林拳等傳統拳術,發力方式都是用“丹田力”。也就是說,發力的來源不是用腰胯的扭轉而實現的,而是用小腹中的“丹田”作為中心,力量像是爆炸一樣的傳遞到四肢上用於打擊對手;因此有些拳派,也稱這種力為“爆炸力”。如太極拳經言:“如巨炮摧薄壁”(“巨炮”是指“巨大的爆竹”,非大炮也),用來形容這種力的發力,就如同丹田內發生爆炸的時候向四面八方炸開來的感覺。有時候這種發力又被有些拳派稱為“整體力”,如形意拳等。因為說不清到底由身體的哪個部位發出這種力量,需要動用全身的肢體互相配合,整體地全身一抖動,才能夠發出來。一些傳統武術門派,把這種發勁的方式,形象也很粗俗地稱為“狗抖擻”勁。張三丰太極拳經中說:這種發力就是“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因為在使用這種力量的時候,會不自主地出現“哼哈”的聲音。
這種力量的最大好處是發勁短,快且猛烈,可以發出“詠春寸勁”這樣根本不用腰胯,外形不動,但是打擊力量卻很強大的拳。實戰意義上,如果懂得這種發力方式後,能夠以外家拳想象不到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方位,發出沉重有力的拳來。
同時,也因為需要的發勁距離很短,因此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再度發動攻擊,因此發拳很猛烈;可以在外家拳手無法理解的距離和方位上發出力量來。因此古人記載中說:一旦學會這種內家拳,“得其一二,已足勝少林”。(不過估計也是目前這種一龍式的少林拳,我知道古代真的少林拳,集剛猛和柔軟靈巧於一身,是很難對付的)。
要想感受這種丹田力也不難。比如一個人被對手壓倒在身體下面後,我看到的大多數拳臺對抗中,由於失去了平時發力的支撐姿勢,往往雙方都不太能夠有效地擊打對手,即使打上去看上去也軟綿綿的,沒有力量可言。如果是懂得用丹田力的人,可以在這種“狼狽”處境下輕鬆擊出強大的力量來,很快就把對手擊昏的。
你想試驗一下你是否懂得丹田發力也很簡單:兩人很近地,面對面雙腳平行站好,兩隻手也平行放在對方肩膀上,不準收回手來,也不準轉動身子;在身子站直站正的情況下,要求手從對方肩膀上直接擊打對方的頭部。如果你只會外家的腰胯力,就樣的姿勢基本上不可能發出有力量的拳。但如果懂得發“丹田力”,一下就可以把對方輕鬆擊倒,擊昏!這就是差別所在!
因此外家拳手對打中互相摟抱在一起的時候,往往雙方都無法擊打對方。如果你遇到的是內家拳手,跟他“摟抱”在一起的時候就要倒大黴了。實際上太極拳手作戰的時候,就是要求儘可能貼近對方來打的。目的不是為了摔倒對方,而是讓對方處於無法發力的狀態,同時自己可以任意施展。
二:打擊的目標不同:外家拳打擊的目標是“直線和點狀目標”,內家拳打擊的目標至少是一個平面,高階選手則是立體的。
外家拳攻擊前已經“鎖定了”目標,很像是用槍瞄準一樣。如果你一旦被“瞄準鎖定”後,被擊中的話是會造成很大傷害的。因此外家拳手對打的時候為了避免被打擊,往往喜歡跳來跳去的移動,就是要造成對方“無法瞄準鎖定後出手”的機會。的確,外家拳手對於一個不斷晃動的目標是很為難的,往往只好等待對方停下來的機會才出手。而內家拳偏偏喜歡在運動中出擊。
外家拳出拳的時候,一開始就是用猛力發出拳來,加上慣性和腰胯的扭轉力來打擊對手。雖然這種拳的威脅雖然也很大,但是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第一就是時間慣性太強,因此在時間上相對容易預防和躲過去。
第二就是空間侷限性大。只要把身子閃轉到另外一個方位,甚至改變打擊的距離,他們的猛烈打擊就會落空。最要命的是:如果對戰中瞭解了對手出擊的徵兆模式,在對手剛出擊的時候也出擊,並轉換一個很小的角度避開其攻擊的路線,就可以讓他們“自己送上門來捱打”---在身體的運動和變化中捕捉戰機和出擊。這就是武當派“彼不動,己不動,後發制人”的對戰秘密。
內家拳出擊之前是“沒有目標”的,拳經雲“見空不打見實打”。實際上內家拳在出擊的過程中是不發力的(柔弱,無為),而且出手的目標是一個片狀的區域;期間隨時都準備改變方向。只有到了最後對方身子已經“死了”(見實了),才會針對對方的弱點和空虛的地方出擊,手落到對方身上的時候,才突然發出短促而強大的打擊力來。
而且,內家拳打擊的重點,是要破壞對方的重心。就樣就有兩個好處:
第一就是當對方重心受打擊的時候,他是無力組織還擊的,這樣自己就是最安全的。我們常常看到拳擊比賽中兩人同時互相打擊,你一拳來我一拳去的互毆。就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打擊到對方的重心,因此即使被打了,還是有機會還擊的。而遇到內家拳手,即使你被打的時候已經在出手還擊了,但是一旦中招後自己的身子將立即失去重心,你的打擊就自動無效了。因此,首先打擊和破壞對方的重心,是自我保護的需要。拳經雲“守中,用中”就是這個含義。
另外,打擊對方的重心,可以讓對方很快倒地,失去戰鬥力,不需要雙方花很多時間纏鬥。因此大家看到的古代內家拳記錄,都說交手的場面是“犯者立僕”---進攻者馬上就會倒下去。這四個字,就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是“後發制人”,第二是“打擊對方的重心”。
三:打擊中依靠的支撐點不同。
如果留心外家拳的攻擊發力動作,就會知道:他們在擊拳發力的一刻,是依賴雙腳站穩身子,成一個“人字橋形支撐”的樣子。如果不讓他們這樣做,他們就無法發力。這也是一般人的習慣,一旦發力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一定要兩腳站穩才行。南拳一派,注重練“硬橋硬馬”,特別注重馬步樁,因此就知道他們這一派就是典型的強調腰胯發力的拳派,不是內家拳。
然而,內家拳把這種支撐發力的動作稱為“雙重”,是違反內家拳拳理要求的。內家拳要求無論是否發力,重心都只能有一個點,分別在兩足之間不斷轉換。因此,內家拳真正發力打擊對手的一刻,實際上是單足站立的,不允許出現“雙足鼎立”的情況。
大家可以試試看,用一個腳站著,試圖用雙手分別發力打沙袋試試。大多數人是無法發力的,因為這個動作不能夠讓你轉動腰胯來發力。只有懂得“丹田發力”的武者,才有可能單腳站定,雙手輪流地,連續地,輕鬆地向各個不同的方向發出強大的摧毀性力量來。這種內家拳的力量,不一定比腰胯發力的力量更大(據說到了某種階段後會無堅不摧,但我目前還沒有實證,不敢說一定是這樣的)。但是由於它轉換很快,而且喜歡找對方的弱點下手,已經足夠造成很大的打擊力,因此似乎也沒有必要強調如同鋼鐵一般的力量。它的主要優勢是靈活機動,變化多端,令人防不勝防,而不是力量的剛猛。
大家瞭解了這個原理後,就知道武僧一龍號稱“詠春拳傳人”是有問題的。因為他根本就不會這種丹田發力的方式,沒有資格認為他掌握了“詠春拳”等中國傳統武術。因為他依然只會採用“腰胯擺動力”來進攻和防守,最多隻是一個散打選手,而不是“中國傳統武術傳人”。他沒有資格來“代表”中國武術。
也提醒各位有心習武的人:別以為打打木人樁,練練橋手,就認為是練詠春拳了。詠春威力的奧秘,來自於“內”在的修煉,而不是招式奇特等“外”在的東西。如果不懂今天我說的丹田發力模式,就沒有資格稱自己懂得“中國傳統武術”。電影【詠春】中的快速打擊對手幾十下的模式,看上去很好看,其實真打絕不可能是這樣的;最多隻是練法。其實恐怕練法都算不上,只是“表演法”。因為真想練出丹田力,是不可能這麼快速的練習發勁的,相反,要很慢的發力才行。
實際上,懂得丹田發力的動作後,什麼拳的招式都可以模仿,而且比別人模仿得還像一些。太極,形意,八卦的出手,莫不如是,只是細節和方位手法略有不同。甚至你可以博採百家之長,連外家拳的動作方式都可以學;但是骨子裡用的“基本功”依然是“丹田力”。可能有點像金庸的“無相功”一樣,是一種基礎性的東西,可以融合一切武功。因此具體招式並不重要。
四:內家與外家發力的時機不同
外家拳的發力,由於是雙足站穩,因此是要求身體有穩定性。因此,外家拳的發力的時候,仔細觀察都是“下盤先站穩,再出手發力”的。不信大家可以拿錄影來一節節的慢放動作看看。即使他們的上身在動(主要是腰胯的轉動),雙手在輪換出拳,但是下盤往往喜歡穩穩地站著不動。否則他們就無法發出有力量的拳來。外家拳注重練樁功,現在稱為練習“下盤穩定”,其實就是為了有效發力而訓練的“樁架”。
內家拳則恰好相反:內家拳雖然也要求練樁功,但是與外家練法很不一樣。外家拳是為了站穩身子而練習樁功,求穩定性;而內家拳練樁功,是為了讓身子適應更快速的變化,求靈活性。
對戰時,即使內家拳手上身看起來沒什麼動靜,他們的下肢或內在的陰陽也是在不斷地轉動變化的,特別強調下身的靈活度。如上所說,內家拳是採用“單重”的發力方式,兩腳之間要不斷轉換重心。因此,您一下子就能夠理解過來:內家拳是可以在運動過程中發力的獨特拳種---這也就是追求必須練出“丹田力”的目的。否則就失去了內家拳的意義。
實際上,內家拳“要求”必須在運動變化中出擊和發力。一旦你瞭解到是這種發力的模式,你可以想象內家拳變化會有多快,出手會讓人多麼的難以捉摸。有些人以為太極等內家拳是“以慢打快”的,完全就是不懂內家。太極是“慢練快用”的拳,“慢慢練”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如閃電一樣的“快”。如果一個人打太極,動作不會快到讓人看不清的話,他練的就絕對不是真太極。
如果把外家拳比喻為“大炮發力”模式的話,就理解了外家拳需要身體在做“炮架子”支穩,手再穩定地一炮一炮的打拳。而內家拳是不需要炮架子支援的,甚至會以敵人為炮架子來承力發力。攻擊時特別像水一樣不斷對圍繞對手衝擊,直到對手倒下為止,中間不會給對手停頓還手的機會。當然,實際上你不會看到內家拳手圍著對手打幾十拳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兩下就倒下了;但是必須要養成“像水一樣不斷在運動中攻擊對手”的拳意。拳經說“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
瞭解了這個原理,你就知道了:假如你看到真正的內家拳手與人作戰,很可能他的身形像是風一樣快速轉動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後的捉摸不定。絕對不會像是某些影片表演的一樣,“大師”端端正正的站著,等對手衝上來攻擊時,輕輕一出手就打得對手東倒西歪,連退幾十米後跌倒在地。這只是在表演“大師功力強大”的美好形象,不是真的內家拳術。
孫祿堂當年的外號是“活猴”,這是一個有真功夫的人,你完全可以想象他的外號來歷絕非虛言。另外一個民國高手薛顛,也是身形閃動快速莫測,號稱“如同鬼魅出沒”一般,普通人根本就看不見他變轉身形的一瞬間。因此,普通人跟他打,根本就沒有機會出手。這就是內家拳的主要特點---快!
五:如何理解內家拳的穿透力。
很多人都知道,內家拳有“內力”,這種內力作用到身上後容易給內臟造成強烈的震動而受傷。的確是這樣的,內家拳一旦作用到身上和大腦部位,的確容易造成“內傷”。這是不是一種很特別的“超自然現象”呢?
我個人認為不是,當然,不排除有一些神功。因為我見過一些高手的記錄,似乎他們能夠發出一種我無法理解的力量來。但是普通的內家拳所發的“內力”,其實並不稀奇,依然是“丹田力”。由於這種丹田力的爆發速度特別快,(也就是勁特別脆);一旦全力發出,作用到人體的重心上面後,由於對方無法透過身體的移動來消解力量,因此力量很容易透進身體,造成內臟的傷害。因此大家會以為有什麼神奇“內力”存在,難以解釋。一些騙子藉機利用人們對內家拳的神秘心理,故意玩什麼神拳,一碰就把人打倒,還不傷人;完全違背了力學原理。
外家拳則不一樣,因為要藉助身體的擺動扭轉來發力,因此速度上相對一定比較慢,相對容易躲閃一些,因此不容易出現力量集中,透進身體打擊部位的情況。同時,外家拳一般不善於打擊對手的重心,因此身體也會透過自動反應來卸掉力量,因此看起來似乎對人的傷害不大。拳手對陣往往你來我往的可以打很多回合,而內家拳基本上一個照面就完了,一點也不好看。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搏擊中有時會出現“KO”的情況,一個看起來並不嚴重的出拳,卻把對手一下打到了。這就是因為對手在中招的時候,身體沒有自動地移動來卸掉力量,一旦身體完全承受了直接的打擊,也會造成嚴重傷害的,甚至會當場死亡。內家拳無非是利用了這種原理,專門在對手無法繼續躲閃的時候--身體“僵死”的一瞬間發力;當然看上去打擊的效率很高。其實用力的本源是一樣的。只是善用時機而已,也證明內家拳對於人的悟性要求較高,不研究對手,只知道亂打的人,是不可能提升功力的。
以上介紹的這種內家拳的發力模式有沒有缺點呢?
當然有,就是“很難練”。因為沒有可以看得見的外形,只有練習者透過自己的體悟來慢慢體會,這也是被稱為“內家”的原因---看不見的東西在起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悟性閱歷不夠的年輕人,基本上不會有人懂得這種勁力的使用。
不過,如果有名師教授的話,也不見得需要老了才練出來。估計學堂的學生們18歲以後就可能掌握這種發力模式了。當然不是所有,而是一些有悟性的,喜歡武術,喜歡用心的孩子才有可能掌握。其他學生可能需要心性慢慢的修好以後才行。
對了,這種內家拳勁路,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心性修為不好的人,似乎怎麼都練不出來。有人學了幾十年的內家拳,老師也不錯;但是就是自己沒有練出來。古人說:練武先習德;心靜的人,心態穩定良好的人,才有可能練出這種功夫。看來是真的有這種情況。
可是練外家拳就不一樣,只要願意下死功夫死練,似乎都能夠出一些成績;很多人越練越暴躁。心性和武德不好,個性急躁的人,也可能練出強大的“功夫”來。
內家,外家,的確有很多細微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