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龐統號稱“鳳雛”,與諸葛亮齊名,但就因為他其貌不揚,甚至有點醜陋,所以無論是孫權,還是曹操都沒有收留他。
甚至孔子都有以貌取人的例子,孔子有位弟子,叫作澹臺滅明,字子羽。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當初孔子就有點嫌棄子羽相貌醜陋,認為他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但後來子羽聲名鵲起之後,孔子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就是憑藉外貌判斷人,看錯了子羽。
民間也不乏這種“以貌取人”的例子,尤其是在老祖宗的俗語中,這種以貌取人的話不可勝數。
就比如這句“語遲終顯貴,步緊必定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話比較遲緩的人,往往有著不錯的成就;而那些走路不穩重著急忙慌的人,往往註定了窮困潦倒!
這句話其實和孔子犯的錯誤是一樣的,孔子“以貌取人”,看錯了子羽,而民間的這句俗語,也一樣是以貌取人。那麼,老祖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首先來看“語遲終顯貴”。
俗話說“水深則流緩慢,人貴則語遲”,說的就是深水看起來流動得十分緩慢,而貴人說話一般都很緩慢。生活中有很多人的語速十分快,有些人甚至快到讓你根本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麼;有些人則十分絮叨,讓人把握不住他說話的重點。這些都是“語遲”的對立面!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認為一個人要中庸、守中,放到說話上面也是如此,孔子曾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他認為說得多,做得少的人是可恥的。那麼,我們該如何說話才對呢?《論語》中這樣說“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就是說我們說的話一定要有重點,而且必須得行得通,不能夠馬馬虎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
簡單地來說,就是我們說話要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用意。但那些說話絮叨、語速快的人,往往言語不祥。而能夠照顧別人的感受,說話能夠把握住重點,並且語速不快,但也不會給人磨磨唧唧的感覺,這樣的人往往十分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跟他們說話十分舒服。
有人做過一項調查,不同職業的人,往往語速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說推銷員的語速就很快,而一些老闆、官員、商人的語速則會慢一些。所以,語速其實並不是天生的,後天的生活環境對此有著很大的影響。
綜上,老祖宗所說的這句“語遲終顯貴”,說得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只是有一點片面。語速慢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會佔據一點優勢,但如果說“語遲終顯貴”,就有一點誇張了。
下面這句“步緊必定窮”,說的是走路著急忙慌的人,往往註定貧窮。
這句話,其實也與古人的禮儀相關。《禮記》中記載了很多古人對人們生活禮儀的要求,比如說“遊毋倨”,就是走路的時候,不要擺出一副傲慢的樣子;“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這句話就是說簾子外面、大堂上、手持貴重玉器的時候,都不要小步快走。
朱熹在教導小孩子的教材《蒙童須知》中講“凡步行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同樣也是要求不要著急忙慌地走路!
而往往走路著急忙荒的人,在別人看起來,都是一些輕浮不穩重的表現。
曾國藩曾經給自己孩子寫信中提到了“舉止要重,發言要訒”,說的就是一個人的舉止要穩重,尤其是是走路切記不可輕浮,而說話的時候要緩慢一點。曾國藩還告誡他的兒子,要一輩子牢記這兩點,不能夠有一刻忽視這兩句話。
曾國藩所說的“舉止要重,發言要訒”,和民間的這句“語遲終顯貴,步緊必定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舉止要重,發言要訒”講的是修身,而“語遲終顯貴,步緊必定窮”,說的卻有一點功利和絕對。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這些俗語,都是一輩一輩總結出來的經驗,很多俗語雖然有點誇大,但其中蘊含的一些道理,卻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