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練瑜伽有兩個主要原因:變得更健康,或著變得更擅長做動作。如果你的目標是前者,在練習中採用功能取向的方式會比較容易成功,也就是將專注力放在動作的目的,而非動作的外形。如果你的目標是動作看起來好看──或許你是舞者或體操選手,而美感是你的專業所需──那麼你需要採取的是美學取向。但如果你希望重新找回、或維持最佳健康狀態,你應該採取功能取向。
功能取向的瑜珈練習有三個關鍵:
1.清楚你試圖影響的目標部位,以及你想在那創造的感受為何。
2.當你做動作時,注意目標部位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
3.如果在做動作時,目標部位沒有任何感受,那就改變你的做法,找到能在該處創造應有感受的擺位。
在瑜珈課堂上常見的情境是,老師針對動作的外形給予指令,而非針對動作的目的。這麼做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這些動作是我們使用的工具。但想讓動作背後的意圖在身上確實發生,並非單純將動作呈現,或外形看起來美觀即可達到。而這正是功能取向與美學取向的瑜珈練習之間最主要的差異。當老師或學生本人開始用動作的外形來評判,而非透過動作帶來的感受時,便失去了追求最佳健康狀態的本意。當你在做動作時,外形看起來如何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透過這個動作所創造出的感受。
我們不是將身體塞進動作──我們運用動作來熟悉身體。
理解這再簡單也不過的事實,能讓我們免於教條式的壓迫,或落入追求完美形象的陷阱,並允許我們與現有的身體和善相處。我們能將焦點回歸真正想透過瑜珈練習達成的目的。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所有動作,透過功能取向進行瑜珈練習,能讓你依循自身獨一無二的解剖結構,而非落入僅為追求特定外形、但不會帶來益處、或讓你面臨風險的練習。
你可以跳脫美學上的順位!
我們透過身體練習,謹慎地將壓力(stress)施加在組織上。有幸的是,如果一個動作無法創造你想要的壓力,還有其他動作可以嘗試。允許自己跳脫追求美學上的順位!讓自己自由地動ㄧ動。觀察看看透過細微、或著顯著的調整之後,是否能創造出你需要的感受。請記得,這些感受的出現與動作的外形看起來如何沒有任何關係──只要沒有出現疼痛,外形其實沒那麼重要。另一種說法是:
只要你想要的感受出現了,不論外形如何,都是對的做法!
以功能性取向進行瑜珈練習,比較有機會達到讓健康最佳化的目的,並將受傷風險降至最低。功能性取向的練習會讓我們自然延伸出另一層理解:你的身體需要屬於你的瑜珈。專注在美學上,導致瑜珈圈的焦點放在各式各樣的順位口令,而非功能上的引導。但既然每個人的身體有所不同,怎麼可能將同一套以美學為基礎發展出的口令套用在每個人身上?雖然許多人這麼嘗試,但不幸的是,這麼做行不通。
順位是屬於個人的事,沒有一體適用的順位存在
世上不存在通用的順位口令──沒有任何口令能一體適用在每個人身上。這並不是說,順位這件事沒有原則。但基於人體具有變異性,且每個人有著獨一無二的解剖結構這個事實,對某些人管用的順位方式,未必在你身上也有同樣效果。每個人有適合自己的順位原則。而瑜珈練習的挑戰,便是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順位方式。
順位很重要!適當的順位能減少關節承擔的壓力,並免於突兀地過度伸展──這麼做可能會導致受傷。好的順位能打造結構上的穩定,減少肌肉需耗費的能量,讓學生得以安全地在動作中停留。如果世上存在著能夠適用在每個動作、每個身體的順位口令會是很棒的事──就好比如果有一種治療方式能治好所有的癌症患者一樣。但真實人體的變異性讓我們知道,事情並沒想象中那麼理想。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不同的,適合某個人的練習方式,無法保證也適合其他人。
所以我們得迴歸一個關鍵的問題:「適合我的順位口令究竟是什麼?」我們很難知道特定的做法是否安全,或是否有智慧;唯有透過知識與經驗才能找出答案。所以,先確認練習的目的,然後留意你的練習。如果練習時發現某種方式效果不好,那就找另一種能達到目的的方式。這就是功能取向的瑜珈練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