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於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上)小霸王怒斬于吉,與正史無關。
建安五年,袁紹、曹操相持於官渡。劉備依託袁紹與曹操為敵,後發現袁紹好謀無斷難成大器,於是以聯合劉表為藉口,一走了之。袁紹知道後大怒,本要起兵征討劉備,被部下勸住。袁紹聯合劉表不成,又生一計,想要聯合孫策。
劉表與袁紹乃是多年的盟友,他們的敵人是以袁術為首的另外一個聯盟,其盟友包括公孫瓚、孫堅等人,而此三人都已先後被浪花淘盡,僅剩孫堅之子孫策雄踞江東。按理說,劉表應該支援袁紹,孫策應該反對袁紹,但劉表算盤打得太精,他想讓袁曹二虎相爭,好收漁翁之利,所以選擇兩不相幫。而孫策自霸江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點飄了,他請朝廷封為大司馬,曹操不許,孫策懷恨在心,竟打起攻擊許都的念頭來。
曹操此時正引大軍與袁紹相持在官渡一帶,若孫策趁機引兵進攻許都,實在令人難以防備。曹操對此感到十分憂慮,郭嘉卻認為不用過分擔憂,曹操不解,郭嘉說:“孫策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在場的很多人都認為郭嘉之語不過是聊勝於無的寬慰話罷了,但後來發生的事卻令人瞠目結舌——正如郭嘉所料,孫策死於非命,為小人所殺!
吳郡太守許貢對孫策不滿,他暗地裡寫信給曹操,讓曹操對孫策有所防範。不料做事不密,被孫策知曉,孫策將許貢處死。許貢雖死,卻有三位門客逃之夭夭,他們誓死要為許貢報仇。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就非常具有戲劇性了:孫策帶領眾將士出遊打獵,他騎得太快,隻身一人追逐獵物跑上山,許貢的三位門客恰巧就在此山埋伏,他們圍攻孫策。孫策用佩劍去砍,“劍刃忽墜,止存劍把在手”。孫策手無兵器,被三門客射中面頰,刺傷多處,等到眾將士趕到,孫策已是身負重傷,命不久矣。
在《三國演義》中,孫策沒有當即死去,而是被華佗的徒弟救回一條命。雖然能活,但仍須靜養百日,不得動氣。然而孫策暴脾氣,如何能不動氣?袁紹的使者到來之後,正合孫策之意,他想發兵攻打許都,眾將不允。又有道士于吉在江東施符治病,甚得人心,為孫策所不喜。孫策大怒之下將於吉處死,而他自己也在怒氣中金瘡迸裂而死。
孫策之死的戲劇性很難不使人懷疑它的偶然性,再加上郭嘉的神預言更令人懷疑整個事件是不是有人在幕後操作:許貢的三位門客為什麼這麼湊巧地全副武裝在山上埋伏?孫策的佩劍為什麼這麼湊巧地質量如此低劣?孫策的隨從為什麼這麼湊巧地在孫策奄奄一息時才趕來?
在馬伯庸先生的《三國配角演義》中講了一個故事,對孫策之死進行了腦洞大開的聯想,他認為這是一起精心策劃的陰謀,背後的操盤手就是郭嘉!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的主角不是焦仲卿和其妻劉蘭芝嗎?這首詩不是在講他們的愛情故事嗎?這與孫策以及郭嘉有何關係?但且慢,馬親王從《孔雀東南飛》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中發現了一絲端倪。
故事發生在建安年間,據馬親王推斷,正是孫策遇刺的那段時間。地點在廬江,馬親王認為當時的廬江太守是李術。據正史記載,孫策死後,李術馬上據地自立,不服從孫權的調遣,由此推斷,他有刺殺孫策的動機。而焦仲卿為廬江故吏,他可能是前任廬江太守陸康的故吏,現在是李術的部下。陸康被孫策逼死,極有可能與許貢的三門客一樣,焦仲卿對孫策也懷有極大的怨恨。
孫策想要襲擊許昌,僅靠兵馬進攻不行,他需要許都城裡有內應,郭嘉想要殺死孫策,直接派遣刺客不行,他需要江東有本地人做內應。在馬親王的腦洞裡,孫策透過李術、焦仲卿、秦羅敷、種輯這條線搭上了董承,他們的計劃是孫策從外打,董承做內應,以消滅曹操。但焦仲卿是一位雙面間諜,他的目的是要消滅孫策,而不是幫助孫策,他將所有內幕都報告給了郭嘉。所以董承的計劃洩露了,孫策被人埋伏了,佩劍被換了,孫策死掉了。
事後,李術殺人滅口,他先將劉蘭芝殺死,又把焦仲卿“自掛東南枝”。為了掩人耳目,李術令人四處傳播兩人堅貞不屈的愛情故事,這就是《孔雀東南飛》。平心而論,馬親王的解讀雖令人耳目一新,但郭嘉遙控刺殺孫策這件事終究有點太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