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這段歷史也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段歷史。
所有人都知道,在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曹魏蜀漢和東吳這三個相互爭雄的政權,三國演義的故事,也是圍繞魏蜀吳這三大集團而展開,從而向人們展現了一幅英雄輩出、群雄爭霸的歷史畫卷。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演義小說,但他的整體架構仍然是基於真實的歷史,只不過,三國,真的只有三國嗎?
千萬不要被三國演義固化了我們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印象,事實上,除開魏蜀吳,從東漢滅亡到西晉統一這段俗稱三國的歷史階段裡面,當時的中華大地上,軍閥混戰、各自割據稱王稱帝的獨立政權,大大小小一共有十多個。
當然,其中實力最強鬧出動靜最大的,就是魏蜀吳。所以把那段時期稱為三國演義,是沒有毛病的。那麼除開魏蜀吳之外,當時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政權呢?
首先第一個,就是自稱“河首平漢王”的宋建,東漢末年,宋建在涼州的枹罕組建了一支數萬人的武裝力量,大約在公元184年的時候公開稱王,直到公元214年,才被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消滅,宋建割據稱王的時間,長達三十年之久。
而在南方地區,有一個叫士燮的廣西人,原本是當時的交趾太守,管轄的區域,包括如今的越南中北部以及兩廣地區。
東漢末期,中原王朝對交趾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士燮家族成為交州的實際治者,嶺南各族全部臣服於士燮的統治之下。
不過,士燮在世之年一直沒有宣佈稱王,而是選擇向東吳稱臣,但在事實上,士燮政權已經完全是一個割據的獨立王國。
如果說宋建和士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實在不怎麼起眼,那麼盤踞在遼東的公孫家族,絕對可以算是三國時期除開魏蜀吳之外的第四國。
公元190年,也就是初平元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此時,中原地區局勢動盪,剛剛上任的公孫度,就開始與部下商議圖謀王位的事情。
公孫度是一個很有才幹和野心的人,遠離中原亂戰的遼東,在他的管理之下局勢穩定百姓安定,隨後公孫度在遼東自稱燕王,並征討高句麗與烏桓對遼東半島、膠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實施有效控制,成為海東霸主。
曹操當時忙於逐鹿中原,無暇顧及遼東的公孫政權,所以公孫家族的燕國,在這一空檔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實力甚至一度超過蜀國的規模,因此,有人認為,三國演義實為四國鼎立。
直到公元238年的時候,魏國才抽出時間來收拾公孫家族,司馬懿率軍四萬討伐遼東,這個時候公孫度的家族事業已經傳到第三代,也就是他的孫子公孫淵的手上,遼軍不敵,司馬懿大獲全勝,最後徹底剿滅公孫家族的遼東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公孫淵所創立的燕國,一共存續了四十八年,比蜀魏兩國存在的時間還要長,只不過,公孫家族僅僅只是稱王,而沒有稱帝,同時,也沒有參與到中原地區的競爭當中,所以,它也只能勉強算是三國時期被遺忘的第四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