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長濤
《陰符經》雲:“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伏藏,就是將自己的優缺點巧妙地隱藏起來,不輕易示人,讓對方摸不清自己的底數,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善於伏藏是事業成功和克敵制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敵人。
伏藏的智謀可以稱作委蛇,委婉和順不因循;也可以稱作謬數,隱藏起來不顯露;還可以稱作權奇,誑敵而自己不受損。
若不婉順,事情就要受阻;若不隱藏,就有危險出現;若不欺騙,就可能被敵人消滅。
伏藏就是藏拙。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乘虛而入的機會,露出自己的長處,給對方以有力威懾。
伏藏就是藏巧。藏住自己的心思,提前準備措施對策,以胸有成竹的姿態,做到未雨綢繆。
古語云:“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虧,其用不窮,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就是要善於藏而不露,以待時機。
古時候,我國北方邊陲兩個部落發生戰爭。勝利者決定殺死戰敗部落裡10歲以上的所有男人。當首領將矛刺向臥伏在草叢中的一個男孩時,這個男孩仍然傻乎乎地看熱鬧,不知求饒,更不知反抗和逃跑。於是,這個被勝利者視為傻子的男孩得以倖存。事實上,這個叫關山的男孩非但不傻,而且聰慧超群。關山以裝瘋賣傻的方式蟄伏下來。終於在29歲時,率領本族人殺敗了他的仇敵,報了血海深仇。
可見,在處境不利於生存和發展時,以看似呆板愚昧的姿態保全力量,是一種不露才華的伏藏和強者的大智若愚。
《莊子》中有個“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一天,一個人替周宣王飼養鬥雞,10天之後周宣王問他:“雞訓好了沒有?”
他說:“還沒有,雞看起來神氣驕橫,目空一切,但是內在沒有底氣。”
又過10天,得到的回答還是不行,因為那雞聽到別的雞叫聲,見到別的雞還有鬥志。
又過10天,得到的答案還是不行,說:“這隻雞的眼神還是兇惡,怒氣衝衝的。”
又過10天,訓雞人說:“差不多了,雞雖有時鳴叫,但已沒有好鬥的表情,看起來就如同木頭做的一樣,別的雞見到都不敢靠前,掉頭就跑。”
生活中,我們總以為“呆若木雞”就是呆板愚昧的意思,但是以莊子的“道心”來看,呆若木雞就是道德完備之態,符合道心的智者行為。從最初的神奇驕橫和目空一切,到最後的收斂光耀,如木頭般呆板,這便是用更加穩妥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強者光芒。
《菜根譚》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性命、噬人屍骨的絕殺手段。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老鷹站立的時候雙目半睜半閉,彷彿處於睡態;老虎行走時慵懶無力,彷彿處於病態,這正是他們伺機取食的高階伏藏。
有德行的人不炫耀聰明,有修養的人不顯示才華,有成就的人不張揚光耀,把聰明、才華和光耀深埋在心底,改變自己期望透過別人仰視而刷存在感的陋習,這就是智者伏藏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