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問華子,胃病吃了藥之後怎麼總不好,是不是藥不對症?華子說,對於胃病,用藥只是“輔助”,養胃才是關鍵。人體的胃,可以分泌胃酸、消化酶來消化食物,同時也是一個攪拌食物的肌肉囊。
胃透過自身的蠕動,對食物攪拌的過程中,胃壁會與食物發生摩擦,出現損傷,但大多數人並不會因此出現胃病,就是因為胃壁細胞有很強的再生功能,可以很快地修復自身。所以治療胃病,只要消除損傷因素,胃就會自己修復。
一、胃病的原因主要是打破了“平衡”
胃可以分泌出胃酸、消化酶,是對胃壁細胞的攻擊作用的因子。但胃壁有黏液、碳酸氫鹽、前列腺素、細胞再生等有防禦作用的因子。正常情況下,“攻擊因子”與“防禦因子”處於平衡狀態,胃病的發生機制,主要就是因為平衡被打破。
比如說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分泌出細菌毒素;如果暴飲暴食,則會刺激胃酸、消化酶分泌,這些都會增加攻擊因素的作用。如果服用阿司匹林,會減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如果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的情緒中,會使胃神經調節功能失靈,這些都會減弱防禦因子的作用。此消彼長,當平衡被打破時,就會出現慢性胃病。
二、不同症狀的對症治療
胃的功能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分泌胃酸、消化酶;一種是產生蠕動,推動食物。當胃出問題時,會出現不同的功能障礙,導致不同的症狀,可以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對症治療。
1、胃酸分泌不足:可以服用稀鹽酸、各種消化酶製劑,彌補胃酸的不足,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
2、胃酸分泌過多:胃酸過多,有消化性潰瘍者,可以使用制酸藥,包括質子泵(各種“拉唑”),H2受體阻斷劑(各種“替丁”)等藥物,抑制胃酸分泌;也可以使用胃黏膜保護藥,中和胃酸,減少對胃的損傷。
3、胃動力減弱:出現上腹飽滿、食慾減退等胃動力減弱症狀時,可以使用胃動力藥物,促進胃蠕動。
4、胃痙攣:如果出現胃痙攣疼痛,可以使用解痙藥,緩解疼痛。
三、養胃時在飲食上的注意
胃病與飲食的關係十分密切,在治療過程中,藥物只能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如果不重視飲食方式,胃病很可能會久治不愈,所以飲食方式的改善很重要。
1、少吃刺激、傷胃的食物:過燙、過冷、過辣、過甜、過酸、過油的食物,濃茶、咖啡等飲料,對胃黏膜有刺激,要少吃。要戒除菸酒,避免刺激。韭菜、竹筍、臘肉等食物纖維較多,質地粗硬,容易對胃黏膜造成機械損傷,也要少吃。
2、喝牛奶不會養胃:有胃病的人喝牛奶不會養胃,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質和脂肪,會刺激產生更多的胃酸,使胃痛症狀加重。
3、適度“少食多餐”:有消化性潰瘍的人,進行“少食多餐”可以減輕潰瘍的疼痛。但不要過分地強調多餐,因為食物進入胃中,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會促進胃蠕動,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對潰瘍的癒合無益。
4、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在疾病初期,可以選擇米粥、麵條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但長期喝粥,會因為“用進廢退”而使胃的消化功能退化。建議在2~4周後,恢復清淡的正常飲食。烹飪方法多用蒸煮,避免醋溜、煎炸、爆炒等方式。
5、保持穩定情緒:人的情緒會干擾控制胃腸的神經,比如說,人在焦慮、緊張、恐懼的時候,就感覺不到餓,就是因為情緒擾亂了神經的正常功能。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出現負面情緒。
6、細嚼慢嚥:放慢吃飯速度,讓牙齒的咀嚼與舌頭的攪拌,代替一部分的胃功能,使胃得到休息。平時還要多注意腹部的保暖,不要過度勞累,多注意飲食衛生。胃不好的人,在飯後2小時再去運動。
總結一下,出現胃病,主要是因為胃中的“攻擊因子”與“防禦因子”的平衡被打破。可能根據具體症狀進行用藥治療,但胃病是“三分治,七分養”,想要徹底治癒胃病,還是要靠“養”。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用藥有疑惑,要及時諮詢醫生或藥師,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