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腫瘤方面的診治有什麼進展?五年生存率有否明顯提高?第六屆嶺南胃腸道腫瘤高峰論壇暨廣東省醫師協會結直腸外科醫師分會年會日前在廣州舉辦。論壇透過3天的近20臺手術直播和50多臺專業講座,線上線下結合,呈現和分享了目前全國乃至全球胃腸道腫瘤的診療的發展和熱點。與會專家強調,我國胃腸腫瘤須提高早診率,同時強調規範化治療。
■新快報記者 梁瑜
我國胃癌、腸癌新發病例不斷攀升,須重視規範化治療
據2020年最新全球癌症資料報告顯示,中國年癌症新發病例已達457萬,其中胃癌新發病例約有48萬,佔10.5%,位列第三,死亡病例約37萬,位列第三;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約56萬,佔12.2%,位列第二,死亡病例約29萬,位列第五。
“我們要強調對胃腸癌的規範化診治。”大會主席、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韓方海教授指出,我國的胃腸腫瘤早診率低,不超過15%,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屬晚期,與日韓相比有較大差距。目前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一個是提高胃腸腫瘤的早期發現率,另一個是已患胃腸腫瘤尤其對進展期病人,要倡導規範化治療,將規範化治療技術推廣普及到各級醫院。
韓方海教授表示,我國現在胃癌五年生存率由30%上升到超過44%,腸癌五年生存率從50%多到現在的60%多,這平均超過10個百分點的增幅,與規範化治療的推廣關係密切。而在規範化治療更為普及的大醫院,胃腸癌的五年生存率更高。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胃癌、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已達到63%和78%。
基因檢測是規範化精準治療的首要條件
規範化精準治療的重要環節和首要條件是基因檢測。“腫瘤的預後與生物學特性相關。”韓方海教授表示,判斷腫瘤的預後,一是可根據臨床表現,例如病人很早期就發生了轉移,可見惡性程度很高,預後不良;二是可根據基因檢測,發現哪些基因表達的腫瘤惡性程度高,哪些基因表達的腫瘤預後較好。根據基因檢測,還可以決定精準治療方案,包括手術範圍、化療方案、靶向和免疫治療方案。
“基因刀決定手術刀”,基因表達決定手術範圍。“有時候手術範圍並不是越大越好。”韓方海教授稱。基因表達也決定化療方案的選擇、是否適合選擇有效的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發現有某些突變,用相對應靶點的靶向藥物就更為敏感,微衛星灶不穩定高表達時,則對免疫治療敏感,這就可以對應選擇靶向藥物或免疫治療,判斷預後和復發。”
而且,對某些遺傳性腫瘤患者來說,基因檢測可快速清楚地判斷患者子輩患上這一遺傳性腫瘤的機率,從而為受檢人群提供患病風險評估,並在早期干預或治療期間提供指導。“例如CDH1基因突變與遺傳性瀰漫性胃癌有關,林奇綜合徵、家族性遺傳性腸息肉都有明確的遺傳性,家族中攜帶相關突變的,患病風險大為增加,就提示要更早更積極地開始做胃鏡或腸鏡,有的情況甚至提示要做預防性的手術。”
膜解剖、機器人手術讓微創、快速康復更易實現
在第六屆嶺南胃腸道腫瘤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還分享了外科手術尤其是微創外科手術方面的新進展。韓方海教授稱,現在做微創手術,包括腹腔鏡手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等,都倡導“膜解剖”的理念,要對系膜和系膜分佈的解剖有詳細瞭解的前提下操作微創手術。“膜解剖”屬於區域性解剖學,著眼於筋膜間隙對手術的指導意義,改變了傳統單純追求淋巴結清掃的觀念,用立體化思維考量,找到正確的手術平面,其意義是防止癌洩露、提高手術質量。“外科醫生的追求是讓微創手術更微創、無血、快速康復、減少創傷和提高安全性、提高治療效果,‘膜解剖’讓外科醫生離這個追求目標越來越近了。”
TIPS
對待胃腸腫瘤,您應該這樣做
與其聞癌色變,不如積極預防和早期發現。韓方海教授建議:
一、注重體檢,重視早期發現。超過45歲的人,建議一年做一次胃、腸鏡,尤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人群,這在我國的感染率達到50%,它與胃癌有相關性。
二、不幸罹患胃腸腫瘤,要到正規、規範化治療的醫院就診,同時選擇胃腸外科專業醫生診治。選擇正確的醫生獲取正確的治療方案,是改變命運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