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十四節氣,應該說幾乎是所有國人都耳熟能詳,二十四節氣之中有8個節氣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分別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4立,作為一個季節的開始,還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個節氣作為分割。
四立兩至兩分恰好將一年分為8個基本相等的時段,一年四季的時間範圍由此確定下來,可是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這8個節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立字輩的,工工整整,一眼就知道這4個節氣是一對了。可是作為一個節氣的中間分割線的兩至兩分卻不是那麼工整了,春分秋分春秋說分,夏至冬至夏冬言至,那麼古人為何如此命名?這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文化知識?朋友們好,本文由青衫彈史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謝謝合作,喜歡的小夥伴們麻煩動動小手指,點個關注支援一下哦~
01 太陽曆與二十四節氣
分者,別也,意思是分開、分隔的意思;至者,極也,意思是一個事物到了臨界點。所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實說的事情都是一個,晝夜時長。
春分秋分,白天黑夜時長大致相等,不分伯仲,平分秋色;夏至,白天的時間是一年之中最長的節點,陽極陰生,夏至之後夜晚的時長將會逐漸增加,正所謂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反之冬至亦然。
這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似乎有過生活常識的人都能回答出來,可是這背後卻是蘊藏著古人對於天時的長久觀察以及天道萬物執行規律的思考,或許很多人都沒有仔細想過,我們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時期,為何能夠通行二千餘年,成為指導古代中國先民日常生活的指南書?為何世界唯有中國才有二十四節氣?我國使用公曆紀元始於1912年辛亥革命之後,可是二千多年的二十四節氣卻能夠很好地適應公曆曆法,二十四節氣落在每一年公曆的固定日期,前後幾年之間的偏差不過一兩天,可是若是參考系換做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間的偏差可就海了去了,一天兩天,一個月都有可能。這些背後都是為什麼?
二十四節氣能夠與公曆近乎完美的融合,每年之間的相差保持在1~2天的原因在於兩者的參考物件都是同一個,那就是高懸九天之上的太陽,即所謂的太陽曆!
太陽曆是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通用的歷法,基於地球環繞太陽執行規律所制定,當今世界所執行的太陽曆修訂於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組織並批准透過,俗稱格列歷。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臨時政府宣佈從1912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公曆紀元。
最初之時,中國古代先民透過觀察星象來掌握節氣規律,比如北斗七星,然而這種粗放的觀察方式帶來節氣的不穩定性,聰明的古人經過反覆實踐探索,最後確定透過土圭測日影法先後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的日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季節的起始節氣相繼確定,一年時間被八等分。
隨著戰國時期,鐵製農具的廣泛推廣使用以及農田水利灌溉的大發展,農事活動要求更加精細化和複雜化,對於天時的預測要求也更高嚴格,以保證農民能夠在農業生產上掌握主動性,這也是為何二十四節氣最終在秦漢時期成熟的現實原因之一。
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先民們根據本區域內的歷年氣候天氣物候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的規律,先後確立了其他16個節氣,傳承千年的二十四節氣終於確立。二十四節氣之中,表示四季變化的有8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天氣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12個節氣,表示農事活動的有4個,分別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02 中華民族獨有的二十四節氣
中華大地,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面朝全球最大的海洋,西南與印度洋相隔不遠,內部有著世界最高的高原,在大氣環流的作用下,配合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中國形成了普遍而明顯的季風氣候,中國大部分土地都處於溫帶季風或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範圍內。
季風氣候對於中國古代先民來說,帶來的最為重要的影響在於雨熱同期和四季分明,這種季風氣候對於一個農耕文明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
相比較於世界上的其他季風區,中國有著另一點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大一統的中央王朝,自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確立中央集權制,秦王朝雖然立國不過短短十數年,然而後繼的漢帝國,漢承秦制,維繫住了這一套大一統的王朝體制。
大一統王朝體制,帶來的好處是大規模水利設施的統一管理和維護,這一點對於依靠天時來進行農業生產的古代世界來說,無疑是開掛般的存在,在古代能夠興修水利的地方無不是誕生過龐大帝國的存在,諸如古埃及、古巴比倫等。
季風氣候、農耕文明、大一統王朝,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在勤勞並且充滿智慧的中國古代先民手中創造性確立了二十四節氣,這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太陽曆紀元曆法!
03 冬至吃什麼?
在古代,年節、寒食和冬至並稱三大節,冬至被視亞歲,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古人看來,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一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值得慶賀。相傳,在漢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據《太平御覽》記載: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在漢代冬至這一天皇帝需要舉行郊祭,歷代沿襲,唐宋元明清冬至與元旦並重,百官放假並進表朝賀。
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對於國人來說,節日重不重要且不論,最為關心的是兩個問題,一則放不放假,二則吃什麼?如今,冬至已然不放假了,那麼,我們唯一關心的是冬至吃什麼?
一種說法,吃湯圓,祈求家人團聚,在福建地區有著: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棒的兒歌諺語,指的就是冬至日吃湯圓的習俗,當地人也稱之吃冬節丸。
另一種說法,吃餃子,驅寒保暖,河南人將此稱之為捏凍耳朵,寄託人古人對於冬天不凍傷耳朵的良好願景,相傳這一習俗流傳自東漢時期的一代醫聖張仲景,當然如今已是不可考。
還有吃餛飩的說法,根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北京人家多是食用餛飩以慶祝節日。
另外還有一種吃法,吃赤豆糯米飯,用於驅避疫鬼,防災祛病,這個大概是江南水鄉一帶的習俗,還有一種用糯米磨成粉和煮熟的蓬蒿、筍絲、豆乾等蔬菜糅合製成的菜包,古人稱之為環餅,或者冬至圓,用於祈求團圓,也是冬至時節的習俗。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古人對於冬至可謂是重視之至了。那麼,小夥伴們,你們那裡冬至有什麼習俗呢?評論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