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過後,盤算一年的糧食產量,興安縣溶江鎮第一種糧大戶馬光元喜不自禁:“我承包的940畝水稻,種植高產優質品種,全程機械化耕作,今年賣給糧所的稻穀超過580噸、獲利20多萬元。”得益於良種良法等“藏糧於技”戰略的推進,近幾年廣西糧食生產總量始終穩定在1370萬噸以上。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廣西糧食生產總量達到1386.5萬噸,比上年增產1.2%。
“廣西山多地狹、耕地面積狹小,推廣良種良法、創新高產高效農業技術,是實現‘藏糧於技’、破解糧食作物產量低的必然選擇。”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專家說。
這些年,經過不斷加大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廣西從源頭上實現了農業增產。僅2021年,全區就推廣優質高產水稻2356.63萬畝,佔水稻面積的86.87%;推廣超級稻965.21萬畝,佔水稻面積的35.61%,推廣面積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同時,廣西農業農村部門不斷創新整合並大力推廣高產高質高效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新模式,助力糧食生產穩中有升。2021年,全區早稻防寒育秧插大田、水稻拋秧、優質稻推廣等先進適用技術示範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糧食作物間套種、玉米“一改三增”、玉米地膜覆蓋等一批適用技術推廣超100萬畝以上。水稻拋秧技術、“水稻+”綠色高效模式、超級稻高產攻關及示範推廣持續處於全國領先行列。我區在灌陽縣開展的超級稻超高產技術攻關,連續多年重新整理廣西單產紀錄,百畝示範片頭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009.45公斤,再生稻平均單產達到552.1公斤,成功實現了袁隆平院士的“年畝產噸半稻”夢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廣西利用大量冬閒田發展馬鈴薯產業,創新推廣免耕栽培、地膜覆蓋、果薯套種、蔗薯輪作和間套種、水肥一體化、農機農藝融合等新技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廣西冬種馬鈴薯技術體系,馬鈴薯種植規模從2000年前的不足10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80多萬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冬種馬鈴薯生產基地。
來源:廣西日報-廣西雲客戶端
記者: 唐廣生 通訊員 王子堅
廣西日報頭版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