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應該是大家叫的‘智慧新能源車元年’了,因為市場超出所有人的想象。”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在滬表示,“即使在晶片非常短缺的情況下,今年的智慧新能源車肯定是超過300萬臺了,市場份額也超過了15%。”
18日,沈亞楠回到母校管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加入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第四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他認為“15%”意味著,按照“新摩爾定律”創立者——傑弗裡·摩爾《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的理論,智慧新能源車應該已經走出“早期採用者”與“早期大眾”之間的鴻溝,也就是開始從早期市場進入主流市場。
【油電兩個網路加在一起解決長短途問題】
從智慧製造、數字零售到智慧醫院,面對不同行業企業家與研究專家,沈亞楠作為造車新勢力“蔚小理”的代表性企業人士,預計智慧新能源車日後增長還會更快,“明年大家普遍認為是在500萬臺,甚至到600萬臺,我認為這個數字可能會更大,滲透率會更高。”
他透露旗下車型“理想ONE”2019年開始釋出之後,到現在已經超過11萬臺的交付量。在剛剛過去的11月份,理想ONE實際交付了13485臺。“我們6個月連續都是國內中大型SUV的銷量第一名,不管它是什麼驅動形式。”沈亞楠笑言,“每月的訂單都破萬,這也是我最近老來上海的原因:追晶片。”
如今在上海,“綠牌車”比例已非常高,但沈亞楠認為,“在這個市場上,雖然很開心有300萬人買了新能源車,但別忘了還有1700萬人買了傳統形式的汽車。”他也坦言,據他們的判斷,主要問題還是充電不方便。而從2015開始創業起,理想汽車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里程焦慮和充電問題。
目前,車企在做的正是增程式的新能源車,比如城市用電、長途用油,利用電的能源網路和石油的能源網路,兩個網路加在一起解決長短途的問題。他透露,2023年開始,理想也會推出純電車,並基於高壓高速充電,“我們內部定的目標是10分鐘充電里程400公里,只有這樣的高速充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家的里程焦慮問題。”
【AI鋪天蓋地才是一個時代的基礎設施】
從石器、鐵器時代,到蒸汽、電氣時代,也有一些技術沒有被用來命名時代。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徐立想起自己讀大學時進交大,“那個時候有克隆羊,很多人選了生物專業,但為什麼克隆技術沒有成為時代的標誌?”徐立認為,克隆技術不是不重要,但它沒有改變生產要素的價格。“為什麼人工智慧有機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標籤,是因為人工智慧能夠降低我們這個時代生產要素的價格。”
與沈亞楠一樣,徐立也援引了一部經典科技論著《預測機器:人工智慧經濟學(Prediction Machines)》。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瞭解到,這本書提到,當某種基礎產品的價格大幅下降時,整個世界都會發生變化。“我們現在搞人工智慧AI模型,生產效率3年提升了300倍,處在一個從‘頂天立地’走到‘鋪天蓋地’的時候,”徐立說,“只有做到鋪天蓋地,才能真正變成一個時代的基礎設施。”
他舉例表明,每個人一天遇到大約600件物品,每3件物品可以形成1個檢測元。比如說“人在演講”,人、手持話筒、舞臺背景可以用來識別“我演講這件事情。”那麼,這樣加起來的檢測元組合,共3400多萬種。
“如果有3400多萬個AI模型,就可以在真實世界中形成物理世界的網際網路和搜尋引擎。不管是機械製造還是無人駕駛的應用,都可以從中得益。”徐立透露,現在做到的也就是生產了2.2萬個不同應用的商用人工智慧模型,和3000多萬個還差得很遠。“只有真正把這些長尾的東西都做了,價值閉環才能起來。”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上觀視覺
內圖來源:交大安泰、解放上觀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