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是經濟發展的一把‘鹽’, 放多放少能影響到炒好經濟這盤菜。”
《商界》雜誌報道
作者/ 周慧嫻
一款小小的天氣類APP也可以撬動過億營收。根據公開報道,幾年前墨跡天氣便已經實現了超3億元的營收。曾經,這款天氣服務類APP也擁有過“躺著也賺錢”的黃金時代,而隨著時代紅利的流逝,這款APP仍舊能夠覆蓋天氣服務領域過半的使用者群體,位居領域第一,靠的是過硬的商業打法。
2016年,轉型的陣痛不斷撕咬著所有工具類APP。
新聞聚合、短影片和直播為主的內容風口迅速捲走了工具類APP的風和日麗。再加上網際網路人口紅利即將褪去的聲音越來越大,工具類APP依靠“免費+廣告”的打法,“躺著也賺錢”的時代成為過去。不少工具類APP捂住腹腔的疼痛,忍痛割掉原有的賽道,摸索著在黑暗中鑿出新的視窗。
以快手為代表的工具類APP走向了一條工具到社群再到平臺的逆襲路線,快手的轉身為不少其他APP提供了樣本,前赴後繼,蜂擁而至。然而,行業和資本的浮躁並沒有影響墨跡天氣的判斷,它冷靜地選擇了拓寬賽道,繼續最佳化To C業務的同時,率先將手中的鑿子砸向B端企業級的方向。
01
不走尋常路
這場聲勢浩大的轉型不可能風過無聲,在To C埠,墨跡天氣APP同樣加入了社群功能,包含有資訊新聞、生活服務、時景分享等板塊。
如何讓使用者體驗與商業廣告變現這座天平保持平衡是所有工具類APP的日常痛點,在哪一邊新增砝碼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在接受《商界》記者採訪時,墨跡天氣副總裁張磊給出的答案是——持續不斷的創新。即基於氣象資料+LBS實現更精細化的場景服務,對使用者實現多維場景覆蓋,完成跨行業、跨品類、跨時間的眾多場景營銷。
近幾年,墨跡天氣在場景營銷上不斷髮力:連續7年成功舉辦了“35度計劃”,以“天氣溫度35℃為界點,免費送飲料”;結合LBS定位功能,聯手肯德基宅急送推出“雨天彩蛋選單”……
同時,墨跡天氣也圍繞著天氣預報生活圈為使用者提供生活以及健康方面的建議,推出了多種生活指數產品和各類生活、健康內容資訊等。墨跡天氣不僅僅希望只給使用者提供天氣預報資訊,更希望在不同的天氣狀況下,便利使用者的生活,為使用者創造更多的價值。為此,墨跡天氣在內容等領域也做了投入,包括上線內容服務系統和團隊強化內容稽核,確保規範運營。
墨跡天氣在C端的積累,同樣能為B端提供價值。比如時景社群分享的天氣圖片達到30萬張,墨跡天氣的氣象圖片資源已經累計達十億級。這也開發出了墨跡天氣在社會化觀測方面的潛力和優勢。
從眾,對芸芸眾生而言,就是問題的最優解。而另類就會被大多數人指責為錯誤解答。不走尋常路並不被看好,頂著輿論的壓力和資本的質疑,墨跡天氣沒有動搖,將To B之路走得異常堅定。
這個決定的背後結結實實地打滿了墨跡天氣對天氣服務市場長期思考的烙印。與國外市場相比,出於氣象資訊保護的原因,我國氣象服務起步較晚,氣象的商業市場縫隙相當窄小。早在2016年,氣象影響到的產業價值在美國已經達到1 600億美元,在歐洲超過2 600億美元。而在此前一年,我國的商用氣象資訊才燃起星星之火。
2015年6月,中國氣象局頒佈27號令正式開放中國氣象資訊。那時,墨跡天氣就嗅到了氣象服務在B端的商機,試圖將夾縫中的市場用力撐開。當2016年其他工具類APP從眾進行社群化轉型時,墨跡天氣則開始佈局B端企業級氣象服務,併成立企業級服務品牌墨跡赤必,為企業級使用者提供定製化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
其實就算2016年網際網路人口紅利將消失的聲音不曾響起,墨跡天氣也會氣定神閒地走向轉型之路。
事實證明,墨跡天氣這條不尋常之路走對了。各行各業留給天氣服務平臺施展的空間很大。
國內某知名外賣平臺主動找上門,To B業務的第一單生意就這樣出乎意料地順利達成。當時該平臺剛上線“準時達”業務,但千變萬化的天氣卻給該項業務的開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而墨跡天氣就能為其提供精準的氣象服務,以便於根據短時的天氣情況調整優惠力度、送達時間,排程騎手。
合作數月後,該平臺就停止了人工干預,為求提升效率,還在墨跡方案基礎上進行“自動賠付”。這次合作也佐證了墨跡天氣走向To B市場的正確性。隨後京東到家、美團等平臺的合作紛至沓來,現如今,墨跡天氣也已經為物流、保險、健康、體育、零售、農業等20多個分支行業超過200家的企業使用者提供服務。
02
搶灘準確率
我國的氣象服務行業正在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暖春。
經濟這門學問很大,需要一個國家動全身去描繪國泰民安的盛世畫卷,動力的齒輪必須按照規劃好的刻度精密運轉,分毫不差。但超強颱風、特大洪水、乾旱、森林火災等重大氣象災害卻在所有計劃之外,它們可以始料不及地任性摧毀這幅畫卷中最炫麗的色彩。而提前獲得氣象災害“鬧脾氣”的風向,是這幅畫如期完工的關鍵。
以此為背景,2021年11月29日,中國氣象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推動氣象發展向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向地球系統延伸、向全球範圍拓展、向數字智慧新業態轉變。按照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發布的報告,我國氣象服務產業在2025年有望達到3 0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除了墨跡天氣,目前氣象服務這條賽道上已經湧入了其他同類產品,它們也在努力抓住了To B轉型的機遇,戰況變得越來越激烈。它們想要接住機會丟擲的繩子,並順著這條繩子佔領制高點就必須亮出一把利器。
張磊說,對於氣象服務企業,這把利器就是“預報的精準度”,但無論是對於國外發展了幾十年的老牌氣象企業還是一些後起之秀來說,這都是當前做氣象服務的痛點和難點。
為爭搶預報精準度的高地,墨跡天氣逐年提升研發投入。墨跡天氣較早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技術引入到氣象領域中,再透過雷達監測天氣的變化,基於國家公開的雷達資料,研發出短時預報,依託AI技術在時間、空間維度,短時預報可實現顆粒度更細的分鐘級公里級預報,目前晴雨準確率達90%以上。
此外,時景社群的作用愈發凸顯。除了與國內外專業的氣象機構合作來獲取開放的氣象資料外,時景社群內海量的實時天氣圖片以及後臺使用者的短時反饋等眾包資料,讓墨跡天氣有更多的氣象資料基礎。多管齊下,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除墨跡之外,其他同類企業也在努力,為搶佔天氣預報準確率的小數點披荊斬棘,讓中國氣象服務市場的未來更加精進,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曾表示:“氣象是經濟發展的一把‘鹽’, 放多放少能影響到炒好經濟這盤菜。”
但凡是預報,就沒有百分百準確,大氣運動更加變幻難測,只能無限接近百分百準確,沒有企業能夠祭出一記絕招,包括墨跡天氣。
在天氣服務行業日趨同質化的當下,想要成為殺死雄鹿的那名獵手,還需擁有拔叢出類的核心競爭力。這可以是精準到小數點更後一位的準確預報能力,也可以是率先開啟另一片氣象服務的藍海。
關於未來,張磊向《商界》記者透露,2022年公司還將啟動一項“複眼”計劃,與相關部門共同建設和完善社會化觀測體系,發揮各方優勢共同提升國內氣象預報的準確率,讓墨跡天氣多年積累的天氣資料為智慧城市建設、居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發揮價值。
墨跡天氣是否能把這把氣象這把鹽精準地灑向經濟這盤菜中,時間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