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雷公炮製藥性解》:“子能開鬱下氣,定喘消痰。”
2、《本草經解》:“其(子)尤良,下降之性辛溫氣味尤甚也。”
2、《藥品化義》:“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鬱痰。咳逆則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
3、《本經逢原》:“諸香皆燥,惟蘇子獨潤,為虛勞咳嗽之專藥。效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與橘紅同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但性主疏洩,氣虛久漱,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
4、《名醫別錄》:“下氣,除寒溫中。”
5、《藥性本草》:“主上氣咳逆。”
6、《本草綱目》:“治風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
7、《本草備要》:“與葉同功,尤能下氣定喘,止咳消痰,利膈寬腸,溫中開鬱。”
8、《本草崇原》:“氣味辛溫,無毒。主下氣,除寒,溫中。”
9、《本草新編》:“蘇子降氣定喘,止咳逆,消膈氣,破堅症,利大小便,定霍亂嘔吐。紫蘇雖有葉與梗、子之分,而發表解肌,止喘定嘔,未嘗有異。但葉與梗宜少用,而子可多用也。蓋葉、梗散多於收,而子則收多於散,亦在人臨症而酌用之耳。”
10、《本草易讀》:“辛,溫,無毒。與葉同功,降氣開鬱,消痰定喘。利二便而破癥結,止霍亂而定嘔吐。氣虛少者勿用。”
11、《本草擇要綱目》:“主肺氣喘急,除寒溫中,益五臟,破癥結,消膈寬腸.發散風氣。與葉同功,亦不宜過服。”
12、《藥性歌括四百味》:“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肺。”
13、《馮氏錦囊秘錄》:“子則辛溫而兼滑潤,故尤為下氣咳逆之需。驅痰降氣定喘,潤心肺,止咳逆,消五膈,破癥堅,利大小二便,卻霍亂嘔吐,比莖葉則不發散,比陳皮更不洩氣,理氣而不傷氣,氣分中處處宜之。”
14、《藥籠小品》:“蘇子驅寒降氣,消痰利膈,潤心肺,止咳嗽。炒研。”
15、《得配本草》:“降氣定喘,寬腸開鬱,利大小便,溫中祛寒,消痰止嗽。得川貝,降氣止嗽。配蘿蔔子、桑白皮,治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研末,入粳米煮粥,和蔥、椒、姜、豉食,治風寒溼痺。炒熟研碎用。治冷氣,良姜拌炒用。”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迷迭香酸等,還含有氨基酸,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等。《中國藥典》規定:含迷迭香酸(C3H16O3)不得少於0.25%,炒紫蘇子不得少於0.20%。
2、作用:本品有鎮咳、平喘、祛痰、降血脂、降血壓、抗氧化、改善記憶力、抑菌、抗炎、抗過敏及增強免疫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