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正確選擇食物、合理調配膳食、用食物進行養生防病治病的知識。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原本集中掌握在醫生手裡的知識逐漸流傳開來,許多食療食養名方廣為人知。
曾有人聽說飲醋對身體很好,於是每日飲用,結果一月後出現明顯腹痛的症狀,被檢查出患上了十二指腸潰瘍;另有人聽說生吃蘆薈可以排毒養顏,結果吃出大腸黑變病而動手術割除。可見很多人是道聽途說,盲目服用,將一些本屬食療範疇的方藥當成食養方服用,遺禍不淺。
食養原意指食物的營養、滋養作用,中醫食養的概念,針對的是非疾患人群,充分體現了中醫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研究合理膳食,使其充分發揮營養保健作用的學術。
食療則是指食物的治療作用,中醫食療的概念,針對的是已經患病的人,體現的是中醫藥食同源,食先於藥的思想,是研究運用適當的食物,或運用食物配合藥物,透過日常飲食的方式治療疾病的學術。
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作了高度概括:“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氣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這告訴我們,食物能祛邪保健,滋養人體氣血,如果僅用食物就能治好疾病的人,可稱高明的醫生,治病的一般規律是,洞悉疾病的病因,明瞭病情,然後先用食物調治,食物治療不好,再使用藥物。
可見,食療、食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由於中醫治病的根本原則是“調理陰陽、以偏(藥食)糾偏(人體)”,也就是說運用各種治療介質的偏性,去糾正已經發生偏頗的人體陰陽失衡狀態,使其恢復陰陽平衡的常態。如果健康人群服用食療方,由於食療方偏性明顯,則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還會打破原本的陰陽平衡而導致疾病。所以我們一定要分清哪些是食養方、哪些是食療方,平時看到相關資訊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看其作用和適用範圍,切不可胡亂食用。
內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活到百歲的四季食養》
著 者:馬烈光
分享
在看
為我們點亮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