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梢虹雉(學名:Lophophorus sclateri):是大型雞類,體長58-68釐米。雄鳥頭頂無明顯羽冠,羽冠短而捲曲,顏色藍綠色而具金屬光澤;臉大部裸出,顏色為灰藍色,鼻孔下有一小簇黑羽。後頸和頸側輝赤銅色;上背藍綠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白色,尾紅棕色而具白色端斑;下體黑色。雌鳥自頭至上背深慄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淺土白色而具褐色橫斑;尾深慄褐色,具6條棕白色橫斑和寬的白色端斑。
棲息於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森林和林緣灌叢與草地,特別是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竹林灌叢、杜鵑灌叢地帶較常見,以植物的葉、莖、幼芽和根為食,偶爾也吃昆蟲。分佈於中國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以及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東北部。白尾梢虹雉雄鳥頭頂、耳羽以及鼻孔下緣有一小簇羽毛黑色而具藍綠色金屬光澤;頭頂有短而捲曲的羽冠,呈金屬綠色。後頸和頸側紫銅色;臉大部裸出,顏色為海藍色,上背和肩輝藍綠色,肩綴有輝紫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純白色,尾上覆羽具黑色羽幹紋;尾棕色而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尾羽基部黑色而雜以白色橫斑和棕白色斑點;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呈金屬青銅色,具紅銅色光彩。大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呈金屬藍綠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黑色,外緣邊緣略具金屬綠色。下體黑色,喉具藍色金屬光彩。
形態特徵
雌鳥自額至上背,包括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深慄褐色而具棕色羽幹紋和橫斑;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土白色,密雜以褐色波狀橫斑及少許白色斑點;尾深慄褐色,具6條不甚規整的棕白色橫斑及寬的白色端斑和棕色羽緣;外側次級飛羽淺慄褐色,具棕色波狀橫斑;初級飛羽及其覆羽赭土褐色。頦、喉棕白色,其餘下體淡棕色,密雜以慄褐色細紋,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橫斑或斑紋。
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森林和林緣灌叢與草地,特別是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竹林灌叢、杜鵑灌叢等地帶,有時也到高山草地和風化的裸岩地帶活動。
報警時為尖厲哀叫。鳴叫聲為狂野哨音 go-li…。白尾梢虹雉的雄鳥被當地人稱為“叫雞”,平時常發出“aou……”的叫聲;受驚飛起時則發出“hu……”的叫聲。為陣發性叫聲,即3-15個鳴叫音節串成一組,共持續18-77秒,單個鳴叫持續時間加間隔時間為(6.16±0.26)秒,組間有較長的間隔,(2949±379.8)秒。鳴叫位置的海拔分佈4-6月白尾梢虹雉鳴叫位置出現在3300-3600米,3450米為集中帶。雄鳥鳴叫位置所反映的佔區行為 在每個聽聲點,每日只能觀察到1只白尾梢虹雉雄鳥鳴叫,鳴叫位置相對固定,即靠近山脊的沙溝頭或林間空地。分析雄鳴叫的位置和時間分佈,可得出初步結論,白尾梢虹雉每隻雄鳥在繁殖期佔據1條冰磧水蝕溝谷。在8k㎡研究區域共有11條沙溝,都有白尾梢虹雉活動痕跡,初步測算雄鳥密度為1只/0.7k㎡。根據雄雌比1:1.07(何芬奇,1991),推算繁殖鳥密度約為1對/0.7k㎡
分佈範圍白尾梢虹雉分佈於中國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以及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東北部,分化為2個亞種。知名亞種雄鳥的白尾梢較長,雌鳥的嘴峰也較長,在中國僅分佈在西藏東南部的墨脫、米林、察隅等地;滇西亞種雄鳥的白尾梢和雌鳥的嘴峰均較短,在中國僅分佈在雲南西北部的騰衝、瀘水、福貢和貢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