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芝士駕道 原創:易木
品牌一直都是選車的重要影響因素。很多國人對於汽車的基本分類就是:國產品牌,合資品牌,進口車型。然而這種分類,或許在明年就會徹底改變。
在即將到來的2022年,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就要被取消了。這意味著,原來因為政策限制,外國品牌在合資車企中最多隻能佔50%的股份,而明年外國品牌可以佔有更多股份。
在解讀新政策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歷史。在國內汽車產業的起步階段,中國車企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人才,基本什麼都缺,雖然市場龐大,但沒能力開發。而外國車企有錢有技術,但是缺市場,所以我們以市場換技術,和外國車企達成了需求互換條件。
當然為了保護國內企業,政策要求“中方所佔股份比例不低於50%”,在後續的發展中,基本演變為中外“50比50”的標準樣板,彼此合作,但也相互制衡。這樣合作模式,順利的幫助我們完成了汽車產業從萌芽到成熟的過渡。
那麼新政策是什麼樣的呢?簡單概括就是:(一)在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不得超過50%限制。(二)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政策解綁帶來哪些影響?
取消限制在某種意義上講,等於重新分配市場“蛋糕”,這對於合資品牌的中方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因為合資品牌車型的生產研發銷售中,中方是不承擔車輛的研發投入,但每賣出一輛合資車,合資品牌中方都要分走一半的利潤,基本屬於躺著賺錢。而隨著政策解綁,股比重新分配,失去50%利潤分成,有些企業就要考慮是否能存活下來的問題。
比如,去年北京賓士貢獻了北京汽車96%的營收。如果失去北京賓士,那麼北汽集團恐怕就是舉步維艱了。其實不止是北汽集團,像長安集團,上汽集團,東風集團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而對於取消限制,合資品牌的外方當然是支援的。畢竟股份比例哪怕只是多1%,那也是至少十幾億的利潤。同樣持支援態度的還有民營自主品牌,對於民營自主品牌來說,合資品牌的中方,靠著合資品牌這頭“利潤奶牛”帶來的利潤,補貼子品牌車型,民營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當然了,這種以市場換技術,合資養自主的發展策略,確實幫助我們完成了汽車工業原始資本的積累。以市場換來造車的標準化流程,可以生產品質統一的汽車產品。早期靠著合資品牌帶來的利潤,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汽車產業,人才的的湧入也推動行業的發展。
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車市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市場。新時代來臨,政策保護取消,全面開放,引入更多活水,優勝劣汰,是推動行業繼續前進的必經之路。
買車會更便宜嗎?
以上聊的都是行業動態,接下來聊一聊,跟我們普通人切身相關的問題。比如新政策實行後,買車會更便宜嗎?
結論是:短期內,車價並不會出現跳水式的變化。雖然取消了股比限制,但是股份配比依然是一場漫長的博弈,外方也不太可能完全把中方踢開。合資品牌並不會短期內就消失。
但從長遠看,競爭加劇,新政策將刺激外資品牌把更多新技術和新車型帶到國內,勢必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選擇空間,也會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優惠。
失去了政策的保護,中國車企到底是溫室裡的花朵,一碰就碎?還是初露崢嶸的雄鷹,一往無前?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