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術的命理學中,所用到的推命依據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生辰八字,一個就是星象,以星象推命的星命術是命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起源於唐朝,但古人對星象的研究,卻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古老的起源
中國古人對天充滿了崇拜和敬畏,他們認為,天上星辰的執行,指示著人間的吉凶禍福,天象與人事是相互對應的,於是星佔之術應運而生。在帝堯時期,就設定了專門觀測星象的官職,其後人們逐漸產生了對星辰的祭祀崇拜。在崇拜星辰的同時,人們自然而然地將星辰的明暗、位置等變化與人間的吉凶對應起來。由於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祭祀星辰是統治者的專權,所以人們最早將星象與統治者、國家的命運聯絡起來,這樣就產生了占星術。
占星術的完善和興盛
到春秋戰國這一動盪時期,占星術日益受到重視。此時,星佔理論已經相當完備,太歲紀年、十二次、二十八宿、星辰分野等星佔體系得到了確立和完善。
此時還湧現出一批著名的星佔家,如宋國的子韋,鄭國的裨灶,齊國的甘德,魏國的石申等等。也是在這個時期,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融入了星佔術中,使其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
兩漢時期,星佔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馬王堆曾出土帛書《五星佔》,內容十分詳盡。司馬遷也將星佔成果寫入了《史記》。兩漢時期,董仲舒、劉向、揚雄、張衡等人都是星佔髙手。到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動盪時期,占星術繼續發展,但並沒有質的突破,統治者雖然繼續利用它,但對其已經不太重視了。
占星術隕落,星命學興起
唐代是中國文化的繁盛時期,占星術到這一時期發生了重要的質變。傳統的以推斷國家吉凶為主的占星術到此時已經十分繁雜詳備,盛極而衰,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占星術也不例外。在經過開元年間瞿壇悉達總結匯集,形成《開元佔經》之後,單純的以推斷國運為主的占星術就基本上停止了發展,不再受到社會的歡迎,逐漸被束之髙閣而受到冷落。
這一時期,對於社會事務,人們逐漸將眼光轉向了人類自身,於是一些術士將星佔術與算命結合在一起,在衰落的星佔術上發展出了一個全新的學問—星命學。
星命學是哪一年產生的現在已經不可考了,韓愈曾經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星命之法,可見當時星命學已經產生,而與韓愈同時期的八字推命的始祖李虛中就很可能也創立了星命學。而後世的星士們一般奉張果老為星命學始祖,傳說他首創星命之學,後來將其傳給了李(心登),並有《張果星宗》傳世,但據後人考證,此書乃是偽作。
星命學的發展與興盛
星命學自唐代問世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在內容和方法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變得越來越複雜繁瑣,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這一時期,精通星命學的專家有唐代的張果,宋代的鮑雲龍,遼代的耶律純,元代的鄭希誠,明代的劉基、萬民英、杜全,清代的李光地等等。同時,星命學的著作也越來越龐雜,動輒數十萬字,較為著名的有《耶律星宗》《星學大成》《星曆考原》《協紀辯方書》等等。
到了明代,隨著西方傳教士的來華,西方自然科學方面的成果逐漸流入中國,當時有一位叫穆尼閣的傳教士就寫了一部《天步真原》,詳細介紹了當時的西方星象學。中國的星命學家也吸收了部分西方星象學的內容,譬如將西方黃道十二宮與十二辰、二十八宿配合在了一起。
星命學的衰落
明清時期,星命學已經十分成熟,成為一門異常複雜的學問和技術,《四庫全書》收錄的關於星命的著作不下數十種,但留有作者姓名的並不多,這也反映了星命學自唐代以後,專門的研究者已經越來越少,甚至逐漸成為絕學,這也決定了星命學必然會走向衰落。
同時,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而星命學卻沒能像唐代一樣發展出一個新的領域來適應這一變化,其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了。此外,中國歷史進入近代時期發生了數千年未有的質變,星命學所倡導的倫理思想與新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也註定了它會被歷史所拋棄。
全天星宿圖
中國古人將全天星辰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主要是黃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座,但每宿南北都轄有數量不等的輔座。
中國古星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