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澤、星銳、俊毅、梓萱、梓涵、智煊、雨彤、夢琪、紫軒、一諾、可馨、若曦、依依、浩然、晨雨、成駿......
現在的家長給小孩起名,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風格,很難去定義,但又普遍存在,這背後的形成原因是受什麼影響呢?為什麼都是雙字名,加上姓就是三個字的名字,以前出現過的疊字類名字現如今很少有。
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中國人名字二個字的佔比約為16.5%,三個字的佔比約為83%。
對於80後90後的群體而言,雖然沒有精確統計,但可以說二個字的名字人數幾乎可以和三個字的名字人數分庭抗禮。每個人身邊總會有叫這個名字的:
偉、鵬、豔、丹、剛、超、敏、濤、芳、露、穎、瑤、娜、、靜、磊、強、軍、傑、娟、洋。
表格裡統計的是重名最多,二個字的名字肯定是比三個字的名字重名機率大,加上李王張劉等人數多的姓氏,出現了此等現象,但也不致於前30名僅有2個三個字的名字上榜。
我想這背後有幾個原因:
1.80後90後的父輩群體,是建國後,掃盲的時期,但大部分九年義務教育未讀完整,具有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儲備,不再是再往前的群體,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以數字一二三四五六加上姓氏,再加上娃或者其他單字眼組成三個字的姓名。這是第一個原因長輩知識儲備不高。
2.二簡字,這個差點毀掉漢字的上世紀70年代產物,在1986年被全國全面禁止使用,對於國內的影響是深刻的,哪怕到了21世紀,仍然有很多二簡字被民間使用,可能見過最多的就是停車的“停”字。整個社會使用二簡字,以至於名字也簡化,提倡起名使用二個字的姓名, 這是第二個原因。
3.節儉風,計劃經濟糧票時代,全國上下各行各業,都在提倡節儉風,而毛主席的襪子更是寫進了教材中,讓學生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性。也是在那個特殊年代,父輩的節儉也體現在了給學生寫名字上,寫三個字浪費筆墨紙張,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可以電子化統計,很多東西都是要手寫填相關資料和表格,節儉已經形成全民思想。
4.外來文化影響。改革開放後,與國外交流日益廣泛,其中名字上多借鑑歐美名字,馬克,威廉,歐文,庫裡,喬治,佩奇,瓊斯等,國人也都這樣稱呼老外,認為兩個字好叫,朗朗上口,殊不知外國人的名字音譯過來更長。後來還效仿日本流行過一段時間起四個字的名字,直到今日仍然有部分家長以父姓+母姓+名組成三個字或四個字的名字。
還有一類三個字的名字,如果按我的理解是可以定義成二個字的名字,那就是疊字類,比如張健健,劉冉冉等,這類多數都是姓氏加上小名組成,父母在上戶時也沒來得及思考,簡單的組合成此類。
不知道還有沒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有知道的朋友們留言討論吧。
棗莊建築 以微見著
踐行思考 鑄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