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做胃鏡,胃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問題。
有過胃鏡經歷的人一定很能理解這句話,報告單上永遠有「炎症」、「潰瘍」、「糜爛」這樣的字眼。
但它們的症狀往往不被重視,比如疼痛、腹脹、反酸、燒心。
有的人選擇吃止痛藥湊合,還有人甚至懶得吃藥,每次都靠「頑強意志」撐過去……導致胃病總是反反覆覆,甚至加重。
「胃不舒服」,究竟該怎麼辦?
01
不可忽視的「老胃病」
胃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老胃病。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分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兩種。
淺表性胃炎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檢出率高達80%~90%。
此時炎症只累及和食物密切接觸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所以並不嚴重,對於無明顯症狀的人來說,基本不用治療,日常多注重保養即可。
若出現了食慾減退、上腹不適、隱痛、噯氣、泛酸、噁心嘔吐等症狀,要及時就醫,對證治療。
萎縮性胃炎是淺表性慢性炎症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程度的加深,炎症會逐漸波及固有層,導致腺體逐漸萎縮。
常表現為胃酸減少、消化不良、腹脹、食慾減退、打嗝、消瘦、貧血等症狀。
無論是淺表性還是萎縮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是最主要的原因,它會附著於胃竇部黏液層,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破壞胃黏膜。
從症狀上看,這兩種胃炎區別不大,但是胃炎嚴重一層,也就距離胃癌更近一步,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目前公認的癌前疾病。
因此要及時治療,調整生活方式,並定期進行胃鏡複查。
胃潰瘍
胃潰瘍是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疼痛特徵為脹痛、隱痛、鈍痛、灼燒樣痛。
且多發生在餐後1小時內,1~2小時後逐漸緩解,下餐進食後迴圈。
胃潰瘍以40-60歲的人群最多見,有可能引發胃出血、胃穿孔,嚴重者還有可能轉化成胃癌。
所以,某種程度上講,胃潰瘍的危險係數更高,積極治療,不可大意。
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也是臨床上高發的一類胃病。
在食管和胃的連線處有個胃食管括約肌,當它出現鬆弛,不能正常關閉時,胃裡的內容物就會向上反流到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燒心為主要症狀,但臨床上有三個隱藏的攻擊屬性。
久治不愈的咳嗽
胃內容物反流進咽部,甚至被吸入氣管、支氣管、肺部等,就會出現咳喘。而這種咳喘是常年發病沒有季節性的,且多在夜間發作,伴有呼吸困難。
難以緩解的口苦
口腔裡老有異味、苦味,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造成的。
原因不明的胸痛
不少患者出現胸痛都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其實未必,胃食管反流也會導致胸骨後疼痛或沿著食道走行的部位疼痛。
因此,一旦出現反酸、燒心以及上述症狀,要及時查明病因並對證治療。
02
中醫如何治療胃病?
治療胃的問題,是中醫的傳統強項,與西醫有不同的認知。
胃病的症狀常見為:胃脹胃痛,食慾減退,燒心反酸,噁心嘔吐等。
出現這些症狀,主要是胃的氣機逆亂。
中醫認為,胃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為什麼會胃痛胃脹?因為胃的氣機不通,不通則痛;又降不下去,堵在胃裡,所以就脹。
為什麼會食慾減退?胃動力變差,食物降不下去,當然不想接受新的食物。
為什麼會反流反酸?胃氣逆亂,不降反升,胃酸就會上泛到食管和嘴巴里。
為什麼會噁心嘔吐?還是因為胃氣不降,濁氣上逆,人就會噁心,食物隨著濁氣上跑,就會嘔吐。
你會發現,有胃病,胃的氣機是亂的,要麼不通,要麼不降。
那中醫治療就要恢復胃的氣機,但我們不單單治胃,要與脾、肝同治。
治胃不離脾:胃主降,脾主升,脾胃一升一降,共司水谷的運化和輸布。
治脾不離肝:肝主疏洩,調和全身氣機,疏通脾胃淤滯,調暢脾胃升降。
胃病多以脾虛、肝滯為本,治療多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為基本大法。
另外,佐以消食、行氣、清熱、散寒、祛溼、化痰、活血、養陰之法。這些手段雖然不直接健脾氣、和胃氣、調肝氣,但能消除影響脾、胃、肝氣機的病因,間接達到調整目的。
03
養胃是一件「自律」的事兒
俗話說,胃病需三分治、七分養。
生活習慣,在胃病治療過程中佔重要位置,可以從飲食、情緒、艾灸多個角度干預。
一、一日三餐,按時吃飯
今天最容易打亂飲食節律的是兩類人:
一類太閒,零食不絕於口;一類太忙,所謂廢寢忘食。前者胃腸始終不得休息,後者胃腸功能長期被抑制。
所以,按時吃飯,胃腸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也可以發揮正常消化功能。
二、類多量少,細嚼慢嚥
唐朝的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提出:
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
這是保護脾胃不受損傷的重要習慣,吃飯要細嚼慢嚥。
如果吃質地略硬的食物,更要認真咀嚼,使食物與胃液的充分接觸,減輕胃的負擔。
三、忌冷避硬,食軟就溫
胃病患者,應食用溫、軟、緩、易於消化的食物,減少胃的負荷量。
應忌食生冷、堅硬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易使胃病加重或復發。
四、輔助調養,辨證配膳
養胃豬肚湯
豬肚250g、懷山藥250g、白扁豆100g、花生150g、生薑少許、食鹽適量
以上食材熬湯,每週喝一至兩次,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弱的患者。
五、避免生氣,保持樂觀
保持樂觀情緒也是關鍵。因為胃也是情緒器官,壞情緒會導致肝鬱,讓胃病加重。
肝氣不疏,肝胃不和的人群,可以平時按一按太沖穴。
太沖穴
位於足背,第1、第2蹠骨間,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
六、艾灸中脘,療胃之疾
很多胃病患者艾灸中脘,都有不錯的反饋,這個穴位被譽為胃的「靈魂」,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循經》中有一句話形容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中脘穴
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
艾灸注意事項
- 方式:手持艾條懸灸;
- 距離:2-4cm有溫熱感即可,根據自身感受調節距離,以不灼熱為度;
- 時間:約為半小時;
- 意念:心情要平靜,身體要放鬆;
- 灸後:艾條灸畢後,將剩下的艾條放入套管隔絕空氣,以徹底熄滅,防止再燃;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胃部經不起折騰,更經不起「忍一忍就過去了」這樣無所謂的態度,如果不舒服,請及時就醫,不要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