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與過度自信
1/5、老羅,成與敗
羅永浩又要創業了,這次他要搞元宇宙,據說,錘子手機尚未失敗之前,羅永浩已經秘密建立過一支VR團隊(為啥要秘密啊?又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可我覺得他幹不成——確切地說,是商業意義上的“不成功”。
這個判斷,基於一個樸素的觀察,回顧羅永浩之前的事業,總是成功一個、失敗一個,再成功一個,再失敗一個。老羅最近的創業專案“一個朋友”直播帶貨,從商業上說,是他最成功的創業專案,那麼按上面的規律,他的下一個專案很可能又會陷入危機。
大家可能覺得我這個推論太武斷,我也覺得比較武斷,所以更多就是個文章開場白,但成功和失敗的專案交替出現,也不完全是偶然,還是有一些規律的。
本文中,我將藉助老羅以前的幾個創業專案和一個有趣的理論,聊一聊“自信”與“過度自信”的區別。
先簡單的回顧一下羅永浩之前的四個創業專案。
2/5、創業,靠譜的與不靠譜的
羅永浩最早成名於新東方學校,有學生把他課堂上說的一些有爭議的言論錄音發到網上(勿模仿,現在已經成為高危行為),成為引發轟動的“老羅語錄”,像“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不被嘲笑的夢想,是不值得去實現的”這些,都是羅永浩當年的傑作。
成功地獲得了名氣之後,老羅離開新東方,創辦牛博網,他打算選100多個當時的意見領袖給網站供稿,計劃包括張五常、茅於軾、李銀河、陳曉卿、韓寒,等等大牛,一開始是很轟動,成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的討論,但這種精英文化的社群,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政治上,都註定會是失敗的嘗試。
牛博網最後不是倒閉而是被強行關閉的,老羅無奈迴歸老本行,搞了“老羅英語學校”。
一開始,老羅的名氣並沒有為他帶來生源,學校很快鉅虧。羅永浩不得不潛心研究了大量營銷學的書,策劃了一個“一塊錢計劃”,前8次課只要花一塊錢,滿意再付全款,並且親自下場,做了一系列傳播甚廣的廣告。這中間還有“砸冰箱”事件,和一場成功的“我的奮鬥”的演講,老羅英語學校專案算是比較成功的。
帶著英語學校賺來的錢和牛博網時代結識的人脈資源,老羅開始他創業史上最大的專案——錘子科技。
說錘子手機專案失敗了,很多錘子的死忠粉可能不服氣,從產品的角度,或許是成功的。錘子手機的幾代樣機都非常驚豔,但業內人士在分析了第一代樣品後都認為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低估手機供應鏈的難度——之後的事證明了這一點。
手機專案徹底失敗後,老羅的新創業專案選擇了“直播帶貨”,這一次,他又成功了,他的“交個朋友”公司成為直播頭部品牌之一,償還了老羅之前的鉅額債務。
為什麼直播帶貨能夠成功呢?從牛博網的失敗,到老羅英語的成功,再到錘子手機T系列的敗走麥城,到堅果系列的絕處逢生,再到太過超前的PC工作站,老羅的創業,總是在幹一件“不靠譜”的事後,就老老實實地幹一件“靠譜”的事,有了點喘氣的空間,接著“不靠譜”。
這到底是老羅個性上的特點,還是某一類人的一種固定行為模式呢?
3/5、自信與工具自信
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他的著作《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一書中,提出過一個 “自信模型”。
他認為,人在做一件事時,有兩種信心,一種是對自己有沒有信心,一種是對這件事、對自己的辦法或團隊等等(作者統一稱之為Tools)有沒有信心,後者被稱為“工具信心”。
根據這兩個信心,他把人在做一件事時的狀態分佈四個象限:
右下角的“習慣性自卑”是對自己沒信心,但對做這件事的方法、資源、工具等等,有信心。
這種心態最典型例子是剛剛進入一家大公司的職場新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但對團隊、對公司的方法論、對所做的事業本身都是信心滿滿。
左下角的“躺平”是對自己沒信心,對自己擁有的資源與方法也沒有信心,徹底喪失了對未來的希望。
下面是兩種沒有自信的狀態,上面是兩種不同的“自信”:
右上角的“盲目自大”,是自信的同時,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方法也有信心,相信自己肯定能做好這件事。
而左上角的“自信並謙遜著”是自信的同時,不確定目前擁有的資源是否足夠,也不確定現在是不是做這件事的最佳時節,甚至不確定自己現在掌握的方法是不是有效。
如何理解呢?假如說,你是一個極有自信的人,但現在我讓你學開飛機,你肯定沒信心,也不見得認為自己一定能學會,但你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
總之,就是認為:
第一、自己很有能力,但目前的方法不一定管用,事情也不一定能成;
第二、就算方法不管用,自己仍然是很牛的一個人;就算這件事我沒辦成,下一次換一個方法也能辦成;
第三、就算下一次換一個方法也沒能成,再做別的事自己也能成,反正自己最後一定成功。
這麼囉嗦的一段話,只是為了突顯“自信且謙遜”的重點,其實古人有一個精闢的描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看到這個模型,我眼睛一亮,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區分自信與過度自信的方法。
4/5、相信自己與心存疑惑
實際上,“自信且謙遜”才是真正的自信,因為“過度自信者”既相信自己又相信方法,實際上是在迴避自己選擇的方法有不對的可能性,事情有失敗的可能。
以投資為例,A股這些年來,賺錢效應比較一般,所以能留下來的股民都是比較自信的,相信自己只是暫時虧損,最終一定能賺錢。
老股民大多有幾套自認為成功的方法,有些人看圖、有些人相信草根調研,有些人靠打聽訊息,還有人相信一些神秘理論。
但在投資這種結果高度不確定的工作上,並沒有永遠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方法總是以偶爾失效為其有效的前提。
所以,投資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要在方法暫時失效時,儘量減少自己的虧損,真正的自信者,往往對自己的經驗保持警惕,對工具,對未來的世界心存敬畏。
駕駛汽車,你可以對自己的駕駛水平有信心,但請對那1到2噸重的大殺器,心懷敬畏之心;
愛讀書,相信自己在不斷進步,但對書中任何權威的理論,保持一定的懷疑;
而過度自信者,總是把對自己的信心,和對自己做事的方法的信心,混成一談。
5/5、掙錢與站著掙錢
羅永浩是自信的,一般敢於創業的人也都是自信的,但老羅跟一般創業者的自信不同,特別是看生意的出發點不同。
一般人看生意,首先想到成功的機率有多大,什麼樣的方法最有效。但對於老羅這種“功未成但名已就”的人,他不會去懷疑自己的創業會不會成功,他更在意創業專案是不是“不被嘲笑的夢想”,他更看中賺錢的姿勢,是不是夠“彪悍的人生”?
《讓子彈飛》裡的這句臺詞,應該屬於老羅。
雖然都是自己選擇的創業方向,羅永浩對於不同生意的態度卻有著微妙的區別:對於牛博網和手機業務,老羅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對於老羅英語學校和網紅賣貨,這是當成純粹的生意,前者是有人投了錢,後者是為了還債。
結果就是,對於牛博網和手機業務,老羅賦予了一個很高的人生使命,代表了他的自我認同,所以不但對結果,而且對過程和方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以自己最理想的方法實現。
所以他會為了設計上的畫素級問題而大發脾氣,他會選擇看起來效果只是好了一點,但費用高几倍的方案,他會完全不在意別人的意見,堅持自己的理念,一切只因,這是他的理想。
可人總是有盲點的,營銷出身的創業者,常常輕視供應鏈的難度;生產出身的創業者,總是認為:花錢打廣告嘛,誰不會?——人總是傾向於忽視自己不懂的東西。
錘子第一代手機失敗在設計過於求新帶來的供應鏈管理上,這個問題到了設計感相對較弱的堅果系列,就好了很多,堅果也成為錘子銷量最好的手機,但財務危機稍微緩解之後,老羅又重新陷入了之前的思維中,他甚至孤注一擲,搞了一個很難讓人理解的PC工作站(也許是有點超前)。
羅永浩做手機之前是這麼說的:“這幾天又買了十幾臺安卓手機試玩兒,包括三星摩托羅拉索尼HTC小米魅族的熱門機型……怎麼說呢?只能說‘越看越放心’吧。”到後來的反思就變成這樣了:“文藝中年做手機,覺得能做出來就能量產……”。
老羅不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是無法從生意的本質上說服自己——如果做跟競爭對手一樣的手機,我為什麼要做手機呢?
但老羅英語學校和“交個朋友”就不一樣了,這兩件生意本來就是來賺錢的,不講情懷,只講底線。學校的底線就是教學效果,直播帶貨的底線就是選好貨和價效比。
老羅一開始給英語學校策劃了一個活動,最早付費最便宜,越往後拖越貴,這個活動現在的培訓學校都這麼玩,但當時的效果很不好,老羅就去找各種營銷的書,看了之後才明白,此類活動,一定要先給別人看最後的價格,然後越早付費減得越多,才能讓最後付款的人也不覺得虧。
那個時候的老羅,知道自己並不擅長營銷,所以對自己用的方法並非信心十足,而是不斷嘗試,即“自信或謙虛”的狀態。
到了“交個朋友”時,債務纏身的羅永浩,反而整個人很鬆弛,錘子手機讓他得罪了所有人,而直播帶貨讓他和所有人“交個朋友”。
由於性格上的原因,羅永浩是一個需要合作伙伴的人,錘子科技失敗的一大原因是放權不夠,而放權不夠的原因又是因為那是他自己想做的生意,別人理解不了。但“交個朋友”本質上是一個電商供應鏈的生意,除了在鏡頭前賣貨,其他的環節,老羅都不擅長,也不見得感興趣,反而令他痛快放權,讓手下的人負責起來。
從前面介紹的“自信理論”角度看,當老羅“堅持自己與眾不同的方法標準”時,他很容易陷入過度自信的狀態;而當他不在乎方法,只需要結果時,他就剛好處於適度自信的狀態。
當然,前面說下一個創業專案又會不靠譜,只是一個玩笑。五十而知天命,我相信老羅在經歷了錘子手機的失敗和“交個朋友”的歷練後,可以更好的控制自信與過度自信的狀態。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一篇原創,用思維模型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