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灣區經濟論壇上,三諾集團董事長兼CEO劉志雄作題為《深佛智造協同-助力構建大灣區智慧產業創新生態》的演講。他認為,數字經濟是未來的大方向,人工智慧會催生所有物體的潛能,以5G、AI作為載體,推動產業生態,這需要有大量的工業基礎和政府協同支援。
以下為劉志雄演講實錄,有刪節。
目前,智慧製造有三個動態,第一個是新興產業如何走向高階,第二個是傳統產業怎麼實現轉型,第三個是製造業如何以“智”賦能。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驅動下,灣區城市的協同發展十分必要,其面臨著一個最重要的機遇,就是如何在數字時代構建智慧製造產業和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未來大的方向,人工智慧會催化所有產業的潛能,利用5G、AI,以智慧製造作為載體,將催生出新市場、新模式和新生態。這個不僅需要有大量工業基礎,還需要各地政府的協同支援,來承載城市產業生態的繁榮。
過去,製造業的模式是標準化、中心化,如今逐漸向個性化、場景化發展。市場正在重塑,產業正在重構。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協同,可以從產研、產鏈、產教、產融和產城五個維度來推動,從而構建大灣區未來的智慧製造產業和數字經濟。
產研。產業的原創力很艱難,基礎研究需要時間才能產生成果。產業的發展需要利用技術的創新,加上設計的創新,進而產生顛覆性的技術革新。雖然從0到1很艱鉅,但是可以在1到100這個環節,也就是創新力實現和落地環節發力,最終形成1到100到10000+的產業鏈條。大灣區有豐富多元的產業鏈條,可以圍繞智慧新硬體,構建一個集創新加速器、工程測試中心,工程實驗室、新材料新工藝應用實驗室、設計原型實驗室等於一體的產品創新加速中心,推動創新力在大灣區落地,進而轉化為產業力、商業力。
技術創新需要設計創新轉化為場景化的動能,因此在設計雲平臺方面需要大力投入。很多場景以及很多細分和多元產業需要設計創新去賦能,否則很難獲得產品的個性化、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產鏈。智慧產業有四個重要鏈條:雲、網、端、芯。其中端是能夠整合整合“軟體+硬體”、“雲端+終端”的載體,是應用場景落地的重中之重,所以發展智慧產業需要構建一個新的智慧終端整合製造平臺。這個終端平臺一旦做好,可連結全球創新資源、全球人才、全球市場,這樣就可以讓中國品牌“出海”。三諾一直以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作為雙引擎,致力於打造一個創新型智慧終端整合製造平臺,25年來,三諾研製了幾億臺智慧終端裝置,每年有8000萬臺裝置出貨,包括相當數量以聲音為互動的智慧終端。三諾在“聲音+”產業維度做了很多的佈局,現在是聲音產業領域的領跑者。
產教。智造不是簡單的組裝製造,而是垂直產業鏈的智造,大灣區製造業轉型升級也要借力職業教育,軟硬兼施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在產教上,三諾主要在三個層面著手:一是推動設計創新學院建設,未來的設計一定要為產品場景服務。二是致力於建設新一代產業技術工人的職業教育中心,打造成大國工匠培育基地、產教融合實踐高地,這是智慧社會經濟的必然選擇。三是推動基礎教育的共享化和公平化。共享教育、公平教育是國家在教育方面提倡的重點工作。怎麼樣用科技的手段去做到優質教育的共享?三諾和創而新合作開發了三諾智慧課堂,目前我們和全國10多個省份,2000多所學校合作推廣了三諾智慧課堂。
產融。金融機構為企業作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企業家應該為產融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把自己在產業上多年的經驗去反哺金融,把賺的錢投到創新創業的生態裡去。行業中有很多創新力量存在一種孤獨創業的情況,如何打破這個固步自封的格局?三諾獨創了一個B2S(Business Backed Startup)模式,讓大企業和小企業聯動,大企業向小企業開放資源,同時連結小企業創新力,把產業和創業更好結合,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在這方面三諾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我們設立了面向創新企業的創創基金,長江後浪肯定推前浪,年輕人的好想法一定會促進新產業的更快崛起。
產城。今天的全球都在爭奪“智”造領地,承載智造的產業園區必然和過去的空間形態要不一樣,新的產業園區應該是能夠滿足智慧智造產業新業態,實現資源共享、多元聚合、要素流通、生態迴圈、生活便利等等特徵的4.0版本新型產業空間。大灣區匯聚智慧產業龍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建設一個集“三生、三創、三區、三高” (生產生活生態、創新創業創投、園區社群校區、高產值高顏值高附加值)於一體的大灣區智慧產業創新生態城,把它打造成為全球智慧新硬體智造高地,灣區先進製造業整合上下游、連結全球資源的創新實踐基地。
重點構建“兩廠、兩平臺”,“兩廠”是大規模標準化智慧工廠和大規模柔性智慧工廠,“兩平臺”是產品創新加速平臺和雲創設計平臺。有了這樣的平臺,就可以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形成智慧智造的一個新模式。中國製造有兩個模式,一個是像過去富士康這一類的大規模製造,千人一面;一個就是我剛才所提到的柔性製造,可以實現千人千面。中國要在千人千面的柔性製造、數字化製造領域構建出自己未來的競爭力,一旦這個模式形成和推廣開來,將會為中國的智造和創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