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期玉器曾經扮演著宗教禮儀、巫與神之間神靈溝通的重要物質性媒介。玉以其質地的細緻與色澤的光彩,再經細心琢磨而成“器”,成為擁有權位的顯貴階級在特殊公開場合最重要的裝飾品。
遠古以來玉器的禮儀性裝飾功能,經歷了史前時期的“以冠為重”的裝飾重點,演變至周、漢時期“以佩為重”的裝飾重點,再到唐明時期的“以帶為重”的漫長演化過程。裝飾重點部位不斷下移。
史前時期重視頭飾或冠飾是一種普遍文化現象。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高階墓中,都已經發現有隨葬玉箍形器的現象,不過玉箍形器的形制有所不同。良渚文化玉箍呈筒狀;紅山文化的玉箍則既有直筒狀也有扁圓筒狀,扁圓筒狀玉箍腹壁斜直,一端做平口,另一端做斜長口,一般橫置於墓主人的頭部,也有的放在胸部或肩部,有學者認為這種器物的形制來源於竹器或陶器,可能是髮飾,也可能是作工具或祭祀用具使用。
巫覡在祭祀通神時用於束髮的可能性極大,作用有以下幾個:
1、祭祀場合戴在頭上充當與天神溝通的道具,也可顯示巫覡的身份及場面的莊嚴。
2、這種箍形器本身就是玉冕,是部落頂級首領或巫覡的王冠。 是權力的象徵,所以它既可以戴在頭上,也可以端在手裡。
當階級社會形成以後,各種公開的禮儀活動,形成一種特殊的禮俗,不同場合、不同階級佩帶不同的玉飾品,與服飾相結合的禮儀化玉飾應運而生。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箍多數為直筒狀並帶有各種形式的弦紋。
以下是小編有幸收藏的兩件高古異形玉箍,竹節形器,行業內多位專家共同鑑定,一致認為此物件,目前無法仿製,估計是源自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玉器。材料為透閃石玉料,成份與新疆和田玉一樣,硬度達6.5,密度3.0。半透明狀,玉質細膩,熟透感十足。一件玉質內部發生質變,產生飯糝白化現象,另外一件已經發生土沁,部分鈣化,並伴有微小土蝕現象。眾觀收藏萬千,不如一件珍寶!
高古 異形玉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