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可控式混亂”是美國經營世界的主戰略
隨著最後一架C-17運輸機於美國東部時間2021年8月30日15時29分(阿富汗當地時間30日23時59分)從喀布林國際機場起飛,歷任4屆總統,耗時20年的美國入侵阿富汗戰爭宣告結束。
時間往前推。
2019年4月7日,美軍“臨時”撤離利比亞,但是在卡扎菲政權倒臺後8年,該國的內戰卻越演越激烈。
2011年3月15日,由美國主導的“阿拉伯之春”在敘利亞最終演變為內戰,時至今日,美軍仍然佔據著敘東北部地區。
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一場歷時8年零9個月的第二次海灣戰爭結束。
2000年2月28日,俄軍取得了勝利,持續了5年多的車臣戰爭結束。
1999年3月24日由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號稱“戰爭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塞爾維亞的領土科索沃被分裂。
1991年2月28日,伊拉克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歷時42天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透過決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持續了46年的“冷戰”以西方的徹底勝利告終。
由上述可知,自從冷戰結束以來,之前世界兩大陣營營造的平衡被徹底打破,美國一超獨大的世界混亂四起。當然,也不難發現,動亂主要圍繞中東地區展開。
為什麼?因為中東是連線亞非歐的樞紐,誰控制了中東,誰就可以同時控制亞洲、非洲、歐洲的戰略主動權。對於美國來說,這主動權就是可以隨意收割世界利益的權利。
歐洲不聽話,就讓中東亂,那麼輸往歐洲的石油就會出現危機,就可以制約歐洲發展;俄羅斯不聽話,就讓中東亂,俄羅斯輸往歐洲的能源南線就會受阻,同時還可以極大影響世界能源價格,打擊俄國經濟;中國或印度不配合,就會讓中東亂,能源和礦產進口的安全和價格就會受到脅迫,經濟發展會被嚴重干擾。
任何精彩的故事都是由三條主線構成的,大多數人看得懂的明線,少數人看得懂的灰線,極少數人看得懂的暗線。
在大多數人眼裡,美國發動直接戰爭或是代理人戰爭,目的就是想稱霸世界,掠奪他國的資源,這是明線。在少數人眼裡,中東是四爭之地,誰控制了它,誰就掌握了稱霸世界的主動權,這是灰線。那暗線是什麼呢?
有的人會說,控制中東的目的是截斷中國陸上絲綢之路的中線和南線。也有的人說,控制了中東,就可以操縱世界能源價格和世界貨幣的流向,從而在控制美元的流出和流入方面得心應手,方便收割世界財富,這就是暗線。還有的人說,控制了中東,就能夠避免亞非拉在地理形態上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從而不能把美洲邊緣化,這才是暗線。
這些說法對不對呢?應該說對,但不全面。因為,中東戰略位置儘管很重要,但它在整個世界地緣政治戰略要地中僅是其中之一。比如,美國控制的16個世界海洋戰略通道,在需要的時候,也能發揮實現美元對全球收割的影響作用。所以,正確地來講,美國想控制中東,只不過想為它的“控制世界混亂”這個經營全球的主戰略掌握一個重要籌碼,這才是真正的暗線。
在很多人看來,美國人佔領伊拉克,卻不大量掠奪它的石油,控制阿富汗20年卻不開採它儲量豐富的銅礦等資源,收買了烏克蘭卻不佔據這個號稱“歐洲糧倉”的優質土地,覺得不可思議。
從傳統思維來講,他們的這種“不可思議”是正常的,因為在世俗的眼睛裡,佔領就是為了掠奪。就像當初的殖民戰爭、一戰、二戰一樣。可持有如此觀點的人永遠不明白的是,他們已經在弱勢文化的思維裡越陷越深,不可自拔了。而不是象強勢文化一樣,及時與時俱進,甚至更前進一步,去作超前的研判性思索。
殖民時代,是為了掠奪資源,然後運回自己的國家,利用相對發達的工業技術生產,加工出附加值更高的工業品,去獲取更大的利潤。一戰是為了在本洲內搶奪本國的工業品市場,二戰是為了在洲際間搶奪本國的工業品市場。也就是說,戰爭越來越演變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佔領更多的市場。
但是,隨著上世紀70年代石油美元的誕生,以及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大宗商品深化與美元的掛鉤,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運作,之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其中,美元又錨定了全球主要工業品。至此,全球化已經深入人心了,各國商品總體上可以在遵守WTO協議的基礎上自由流通。這個時候,自然就不需要新的世界大戰了。因為,商品的全球化阻礙已經消失。
不過,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因為作為當前強勢文化的主導方,美國,它的戰略又與時俱進了,它已經不滿足工業品的全球流通,它早已經完成了產業化、產業資本化、金融資本化,現在到了金融資本化的高階階段,也就是金融寡頭壟斷階段,它要的是保證美元順暢的在全球流通,成為利潤食物鏈的最頂端的壟斷者。
怎麼保持自己永遠處於利潤食物鏈最頂端壟斷者的地位呢?很簡單,製造“可控式的混亂”。
透過降息,實行持續的量化寬鬆,印刷海量貨幣,對外利用美元作為世界最大儲備和流通貨幣的優勢,向全球傾倒便宜美元,威逼利誘各國購入美債,同時搶購各種大宗資源,哄抬價格,獲取高額利潤,人為的形成泡沫經濟;對內,把無法流通出去的美元放入股票池、期貨池及樓市,製造各種利好訊息,推高市價,卻又能避免超級通貨膨脹;然後,在熱點地區製造混亂,造成全球不穩定因素,同時加息,人為造成貨幣緊縮,打壓它國貨幣,迫使海外美元迴流,高位接盤美國股市債市樓市,時機成熟時,刺穿泡沫,高位套現走人,製造金融危機;接著,藉口應對危機,再次量化寬鬆,印刷海量美元,乘危機抄底目標國優質資產,進一步控制或影響目標國的內政外交,使之成為自己的傀儡,方便遊戲的繼續。如此週而復始,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更深層次的控制,越來越多的優質資產被購買,這樣對於下一波美元的流出抄底和流入高位接盤更加得心應手。於是乎,一個專門靠在廢紙上印刷美元圖案,在軍事威懾和話語權控制洗腦全球,在買辦精英和內鬼背書下,一個不勞而獲卻又能週而復始獲利的迴圈圈便構築而成。
如何保證此迴圈圈的通暢執行呢,或者說如何保證別人及時借入美元,及需要時及時流出美元呢?核心就在於必須保證美元的信用形象。
具體做法是,經濟要看起來能夠持續穩健發展,讓別人看著自己有錢還,至於這種經濟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並不重要,只要數字好看就行;教育和科學技術要具有領頭羊的氣質,如此才能保持自己強勢文化的特徵,才能夠吸引別國人才加盟,為我所用,或提高我的創新能力,或為我宣傳正面形象;硬的軍事實力要足夠強大,別人才會對我敬畏或者說懼怕,對於不聽話的能打就打服它,不能打就威嚇它,威嚇不了的就從周邊及內部搞亂它;軟的話語權控制要能足夠壓制別人,透過影視和控制的媒體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及正面形象,醜化別人的形象,透過輸出意識形態和收買各階層的代理人為自己遊說,在他國民眾中樹立自己在世界中的燈塔形象。經過一系列操作,美元信用形象就看起來非常堅挺。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呢?只需要不斷地在世界上製造矛盾,產生混亂即可。這樣一來,就有了美軍出動的理由,他國的混亂就會加速,國家就會解體,政權就會被很好地控制;這樣一來,他國就會產生不安全因素,那麼資金和人才自然會流向燈塔所在地;這樣一來,他國的經濟不景氣,就會借入美元,出讓自己核心利益;這樣一來,潛在競爭對手的安全和經濟就會受到遏制,疲於奔命,無法專心發展;這樣一來,在每一輪科技創新中獲勝的他國企業,就能在危機中被打趴下,而美資卻能以雪中送炭的恩人姿態入主控制之。總之,只有混亂,美國才會被需要,才能有扮演救世主角色的機會。就像沒有了小偷,警察就會失業一樣。
但是,這種“混亂”必須是可控的。原因有二。首先,只有可控,才能做到適可而止,這樣才能不讓被亂國的人民出現不可控的反感和反抗,對世界也是一個“交待”,強盜也有溫柔的一面,牌坊還是很重要的。其次,如果事情弄大了,自己就會控制不了,控制不了,那麼就無法收拾。比如,跟強國鬥,過分了,就會產生魚死網破的結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比如,跟同一宗教信仰的弱國鬥,過分了,就會被群起而攻之,不利於分而治之。
所以,製造“可控式混亂”才是美國頻繁在中東和全球發動戰爭和動亂的真正暗線,也是美國經營世界的主要戰略。其手法就在於巧妙維繫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平衡聯動,從而能夠遊刃有餘地操縱世界,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持續創造美元流出和流入的需求方便,維護美國一超獨大的霸權地位。
綜合前幾篇文章,可以得知,美國利用“先登山者”的先發優勢,在各領域捷足先登的同時,不忘為他國的發展埋雷挖坑;然後,再利用“盲人摸象”的手法,侷限、誤導和迷惑別人,巧妙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最後,利用“可控式混亂”,攪亂世界卻又不讓它失控,為自己持續收割世界的發展紅利提供連綿不絕的動力。發動軍民一體的全維度戰爭,軍與民兩手既能夠獨立作戰,又能夠相互掩護,甚至結為一體,一切做得是那麼地周密而又巧妙,令人防不勝防,很多時候卻又無可奈何。
如此一來,那些控制了美國政府,控制了整個西方世界,影響著世界最廣大區域,身處陰暗角落的國際壟斷金融寡頭們,便可以高枕無憂地、持續一輪又一輪收割世界的嗜血遊戲,玩弄世界於股掌之中,卻能長久地不勞而獲。
至此,《人類文明呼喚第三次文藝復興,但這次註定只能發生在中國》系列的第一部分共5篇文章,已經完成,從下篇起進入第二部分。
注:每週2篇原創文章,與有緣者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