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國內爆發了一場“古裝劇熱潮”,很多人又一次的關注到了歷史中那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或許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員外”的說法,但是這是個什麼樣的官位呢,還是說只是個普通的稱呼。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述一下歷史中,‘員外’的那些事情。
實際上,在三國的時候,“員外”又被稱為“員外郎”,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官職。當時設定了 “員外侍郎”和“員外侍從”。或許大家認為他和“侍從”和“侍郎”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為什麼要在前面加上“員外”兩個字呢?
第一點:“員外”官位的變化
之所以在我們熟知的官位上,加上“員外”這兩個字,是為了說明這個官職是臨時增加的一個官位,說白了就是並不屬於是“編制”內的設定。像我們後來聽到的“員外將軍”等等類似的官職,都有著相似的設定方法。
在隋唐時期,由於朝堂中設定了“三省六部制”,當時的皇帝在尚書省安排了一位“員外”,作為是每個省份的“寺官”,並且他們還有著一定的權力,有很多人也是爭搶這個官位。
但是到了明朝,這個“員外”官職,似乎權力和他們逐漸遠去。和科舉考試有了一定的脫鉤,性質變化挺大,不再是曾經那個官職。後來成為了一種和金錢聯絡密切的一個官位,在當時的社會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第二點:“買官”的現象頻發
實際上,我們在一些電視劇中,可以看到有的富豪家庭進行“買官”的情節,或許在我們現在人們看來,是一件及其腐敗、殘害社會的一種情況。我們認為對於那些透過科舉考試翻身,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而且他們儘管買到了“官位”,但是他們並不一定有著相應的能力,並不能很好的勝任這個位置。
但是我們通觀那段歷史,甚至發現當時買官賣官的情形非常普遍。一方面對於那些有錢的人們,想要透過科舉考試進行到仕途中,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能夠將自己手中的金錢合理支配,能夠走到仕途中,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逐漸在社會中,衍生出來了賣官的“生意”。
此外,對於朝廷來說,如果能夠將那些並沒有太多實權的官位,進行合理安排,透過“賣官”的方式,賣給那些需要的人們,對於自己的國庫豐滿,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因此,在當時朝廷中專門有一些官職,拿出來進行售賣。
“員外”的這個官位,在但是也是作為其中的可以透過交易的方式,來獲得官位。很長的一段時間,“員外”成為了眾多富豪家庭,紛紛爭奪的一個官位。當時的這個官位,完全成為了交易的工具,失去了過往歷代的那種權威和權力。
此後,在民間“員外”還成為了對那些有錢人家的稱呼。比如說對待那些經商的人們,通常在他的姓氏之後,會加上“員外”這兩個字,即是對他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他的尊重,長時間以來,對待稱呼富豪家庭為“員外”,人們養成了這樣的一種習慣。
小結:當然了,儘管明朝以後的“員外”,有著一定的經濟實力,但是大多數在百姓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大,他們不僅可以將朝堂中的一些重要資訊,傳遞給百姓;還可以將百姓生活的困難等事情,上傳給朝廷,作為朝廷和百姓中間的一個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或許這也就是歷史賦予給他們的一種職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