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朝實現大一統之後,兩宋的國祚僅次於兩漢,但是人們在提到宋朝的時候,往往都會說“弱宋”,對比強漢盛唐,被周邊的少數民族欺負,最終只能依靠歲幣來買和平,更是留下了“靖康恥”的屈辱時刻。那麼同樣面對遊牧民族,為啥唐朝能夠一戰滅掉突厥,但是宋朝卻始終無法戰勝契丹這些少數民族呢?難道對外作戰70%的勝率,難道一點作用都不好使嗎?
其實70%勝率的說法,只是近些年一些“宋吹”的自嗨而已,就算資料真實可信,也依舊掩蓋不了宋朝外戰不行的事實。契丹打不贏,女真更不用說,後期的蒙古直接滅掉南宋,就連小國西夏,北宋依舊只能花錢買和平。而宋朝外戰70%勝率的說法,只要是唐宋時期統計標準不同造成的,唐朝名將如果不滅國的話,都不能夠統計成為勝仗,比如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就被認為是失敗的戰爭,不就是沒有實現滅國嗎?但是真實情況就是唐軍重創高句麗,只是沒實現滅國這個終極目標而已。那麼造成唐宋面對遊牧民族,出現不同的結果,真的只是因為雙方軍力差距太大嗎?
其實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而軍力的差距僅是其中一個因素。
第一,不同國策造成的軍力差距大。
唐朝時期對於武將非常重視,李家本身就是出身於關隴軍事貴族,在李唐建立以及統一過程中,光是李家就湧現出大量的優質武將,比如李世民、李孝恭、李神通、李建成和李元吉等等,還有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在唐朝建立過程中也立下軍功,“娘子關”也是因為她而得名的,除外唐高祖李淵的軍事能力也是不俗的。
在唐朝的時候,武將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很多武將都能夠“出將入相”,比如唐朝初期的李靖、李勣、侯君集和張亮等人,是實現了出將入相的壯舉。此外唐朝皇室也非常重視軍事,比如李世民剛剛繼位之後,便遭遇了一生最大的恥辱,也就是“渭水之盟”,後面李世民帶頭開展軍事訓練,也就是最大的示範作用。所以唐朝才能夠不斷湧現出名將,而且名將的數量質量還非常高,自然戰鬥力始終非常高。
而宋朝經過唐末之後軍閥混戰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吸取教訓,也就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同時實行“強幹弱枝”,將地方上的精銳全部編入禁軍,造成地方沒有了對抗中央的實力,所以兩宋時期沒有出現武將造反的情況,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的,這些政策的實行,必然會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甚至宋朝後期還出現了冗兵的現象。
第二,突厥契丹的制度建設不同。
雖然唐宋都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但是兩者卻有本質的區別,突厥雖然實力強大,但是也僅是一個部落聯盟而已,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突厥的首領是各個可汗而已,比如頡利可汗只是各大部落中實力最輕大的可汗,大家僅僅是名義上聽從他的號令,他算不上皇帝,只是一個部落聯盟首領而已。
而契丹已經學習了中原的文化制度,已經建立了統一的政權,這相對於突厥來說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所以面對威脅的時候,契丹能夠利用政權有效組織強大的軍隊,而且軍隊能夠被契丹皇帝有效控制,相反突厥很難組織統一的軍隊,內部還會因為利益出現掣肘的情況,這也是唐朝能夠分化那些可汗的原因所在。正因為有了統一的政權,契丹才會實現有效佔領,比如利用中原的混戰,牢牢佔據燕雲十六州,而匈奴突厥也就只能搶點好處就走,很難建立有效的掌控。
第三,“尚武精神”的丟失。
唐朝時期“尚武精神”是非常強烈的,雖然唐朝實行完善科舉制度,但是縱觀唐朝科舉都不是最重要的選官制度,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透過投軍建功立業進入仕途的,唐朝時期很多詩人都向往軍營,岑參高適這類邊塞詩人就不用說了,像“詩鬼”李賀就曾經寫過: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各書生萬戶侯?這也反映出當時讀書人的一種想法。此外李白杜甫也是如此,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火速跑去靈武,不都是想要建功立業嗎?
但是宋朝卻丟失了“尚武精神”,因為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而且武將地位十分低微,想要像唐朝那樣出將入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狄青的結局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此外皇帝親自宣傳科舉,大力提升科舉入仕讀書人的地位,比如宋真宗留下了的《勸學詩》,至今都被人們銘記在心: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此舉確實讓科舉取得長遠發展,甚至影響了宋朝之後的各大王朝,人們為了進入仕途,也就將全部心思放在了十年寒窗苦讀之上,這也導致了“尚武將神”很很多人拋棄了。
第四,北宋丟失了大量關鍵的領土。
北宋雖然基本上統一了唐末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但是仍舊有幾處領土沒有收回來,最被人們熟悉的就是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了,縱觀整個北宋時期,都特別想要將燕雲十六州奪回來,因為燕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是一些易守難攻的地區,失去燕雲十六州的話,北宋便不得不投入大量禁軍防禦北方邊疆,甚至在開封附近安排大量禁軍,北方契丹一旦突破北宋的防線,就能夠不利用騎兵長驅直入,直接達到開封城北的黃河岸邊,這也是北宋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還有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也都沒有被北宋控制住,這就讓北宋失去了重要的產馬地,北宋缺少優良的戰馬,只能大力發展步兵,在步兵跟騎兵作戰中,自然會處於劣勢,而唐朝建立的過程中,燕雲十六州跟河西走廊都奪了回來,這些地區在隋末時期都被各路割據勢力掌控,比如劉武周、高開道佔據的便是燕雲十六州地區,薛舉、李軌佔據河西走廊那一片,最終這些地區都被李唐納入統治,所以李唐能夠很輕鬆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即便是跟遊牧民族對抗也不落下風。
最後一點,統一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不同。
唐朝接手的是隋末的亂局,雖然也是各路割據勢力混戰,但是持續時間不長,也就十多年而已,隋朝雖然短命,但是作為大一統王朝,留給唐朝很多寶貴的遺產,比如制度上的建設,糧食等等。戰亂持續時間短,破壞影響也就相對較小,頗有一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感覺,不說其他的,就是隋朝留下的糧食,據說唐朝建立之後20年都還沒吃完,這也是唐朝有底氣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了。
至於宋朝建立之後,單是五代十國的亂局,已經持續50多年了,如果加上唐末的藩鎮割據,時間不會少於百年,在這種基礎上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自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畢竟如果那麼好統一的話,也不至於混亂幾十年的時間了。所以宋朝建立之後,它的底蘊實力自然不能夠跟唐朝相比,面對複雜的情況,還將燕雲十六州、河套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全部丟失,自身軍事實力自然也就無法跟唐朝想比了,所以面對西夏、契丹甚至大理政權,都會顯得束手無策了。
所以唐朝能夠一戰滅掉突厥,但是宋朝卻無法戰勝契丹,這是主客觀因素共同決定了,像宋朝的“重文輕武”和“尚武精神”的缺失,這些算是自身的主觀因素;而重要領土的丟失,甚至自身實力的不足,這些都是客觀上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