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1894.10.28—1988.2.16),江蘇蘇州人。現代教育家、作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曾與朱自清創辦中國新文學第一個詩刊《詩》,創作出版中國第一個童話集《稻草人》,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倪煥之》。他的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也是教育小說之集大成者。曾擔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偶爾在一個談寫作的討論會上說到了魯迅先生的《作文秘訣》,回家來就把這篇文章找出來重讀,在《南腔北調集》中。
文章的第一句就引起我的注意:“現在竟還有人寫信來問我作文的秘訣。”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是1933年寫的,時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情況“竟還”沒有改變,打聽作文秘訣的信“竟還”有人寫,我每個月總要接到好幾封。寫信的人大多挺誠懇,要求給他們指點幾句,似乎只消幾句話就可以解決他們前進的問題,卻忘了自己去下點真功夫。其實作文哪有什麼秘訣。也有找上門來的,儘管橫說豎說,他們總不肯相信,還是巴望你隨便說出一句兩句來,他們好認認真真地記在小本本上。
魯迅先生似乎不願意掃人家的興,他說:“作文真就毫無秘訣麼?卻也並不。”接著就說做古文確乎有秘訣,秘訣之一“是要通篇都有來歷,而非古人的成文;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而又非自己所做,個人其實並沒有說什麼”。看了這幾句,我不免笑了。魯迅先生這個話說得確切,我在看書看報看刊物的時候也往往感覺到,笑雖笑,心裡可不大舒坦。魯迅先生說的是古文,指的是從前的弊病。如今是20世紀80年代了,而類似古文的說了等於沒有說什麼的文章還時常看得到,這怎麼得了呢!
說了等於沒有說,是指內容而言。魯迅先生說:“至於修辭,也有一點秘訣,一要朦朧,二要難懂……使它不容易一目瞭然才好。”又說:“這些都是做騙人的古文的秘訣”,但是“做白話文也沒有什麼兩樣,因為它也可以夾些僻字,加上朦朧或難懂,來施展變戲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調,就是‘白描’。”
白描的確最見功夫,就像我們蘇州人說的“赤骨肋相打”。兩個人戴上頭盔穿上戰袍來打,不免有所憑藉,有所掩護,算不得真功夫。什麼都不穿不戴,赤條條一絲不掛,你一拳,我一腳,才見得出真本領。白描靠的是真功夫真本領,當然無秘訣可言,所以魯迅先生說,“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
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這四條其實並非“秘訣”,而是作文的要道。四條之中,頭一條“有真意”最重要,因為說的是內容。作文而沒有要說而且確乎值得說的意思,作它幹什麼呢?以小說為例,假如對於素材並無豐富的積蓄,對於生活並無深切的體會,胸中沒有什麼非告訴讀者不可的東西,那就儘可以不寫小說。沒有真意而硬要寫,那就只好粉飾,只好做作,只好賣弄了。可惜這些“障眼的手巾”用來變戲法也許有效,對於寫小說卻毫無幫助。
寫任何文章首先要有真意,沒有真意就不必寫。真意從何而來?來自平常時候的積蓄。待人,處事,明理,察變,全都是積蓄。這些事項並不是為了寫文章的需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本該如此。待人隨隨便便,處事馬馬虎虎,行嗎?事理物理不甚明瞭,宏觀微觀毫無所知,行嗎?回答當然說不行,除非你甘心做一個不怎麼合格或者根本不合格的人。既然不行,就該項項留意,什麼都不肯疏忽,認真它一輩子。這樣的人呀,或多或少總有點兒自得的東西,真正憑自己的心思和力氣換得來的東西。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真意。這樣的人呀,要是沒有興致寫文章,當然是他的自由,誰也不該責備他。要是他懷著強烈的興致,準備拿起筆來寫點兒什麼告訴人家,那必然是值得一讀的東西,對人家或多或少有益的東西。
要把文章寫好,有了真意,還得講究點兒技巧。魯迅先生提倡白描,也不是說不要講究技巧。會畫畫的人都知道,沒有技巧的訓練,白描也是描不好的。寫文章的技巧,我想,最要緊的大致是選擇最切當的語言,正確而又明白地把真意表達出來,決不是在粉飾、做作、賣弄上瞎費心思。有些人把這些障眼法當作技巧,著力追求,以為練好了這一手就能把文章寫好,這就走到歧路上去了。隨便舉幾個例:有的人濫用形容詞語和形容句子,以為堆砌得越多越漂亮;有的人不肯順著一般人的表達習慣來寫,以為不說些離奇彆扭的話就不成其為文章;有的人搬弄一些俗濫的成語或者典故,以為不這樣做不足以顯示自己的高明。從此看來,魯迅先生提倡白描雖然將近半個世紀了,咱們現在還得提倡。魯迅先生的這四句“秘訣”:“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其實是作文的要道,對咱們非常有用,應該把它看作座右銘。
1981年8月13日作
來源 | 央視一套
宣告 | 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們,即作處理。
監製 | 厚軒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大型文化專案《百年巨匠》是中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為中華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大師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百年巨匠(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連續兩年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是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專案、慶祝建黨100週年重點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專案和紀錄片重點專案(2018),還是中央電視臺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專案,也是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政府文化創新發展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廣播電視網路視聽發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扶持專項基金的資助專案。已獲得9項紀錄片大獎。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師的拍攝已全部完成,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師的拍攝已於2018年啟動,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國學篇、建築篇、中醫篇、戲曲篇、電影篇,計劃於2021年陸續完成,屆時將以“百年·百人·百集”紀錄片、“百位大師特展”、“百部圖書出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獻禮。
拍攝完成的《百年巨匠》紀錄片,陸續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各省級衛視、海外電視臺等國內外134家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百年巨匠(國際版)》啟用8種語言向全球播出。
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據CSM全國測量儀統計結果,《百年巨匠》累計觸達受眾共102億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已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習讀本,發放到全國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為文化領域最高階的現象級品牌之一,並以其獨特優勢搭建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詮釋和展示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