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道,養生為先,養生之道,均衡為先。
養生,出自春秋時代《管子》一書。為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核心因素就是營養均衡。
營養均衡有何內涵?又如何做到呢?
其實,營養均衡講究的是種類多樣和食物完整。包括兩個層面的均衡:
一、全面的均衡
“五色五味養五臟六腑”,這句話相信很多人不陌生。這是流傳下來的養生精髓,與這幾年西方國家提出的五彩膳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想要保證健康,每天需攝入40種以上的營養素,來源於10種以上穀類,10種以上蔬菜,10種以上水果等;其中,要包含5種顏色的食物:綠色、黃色、白色、黑色、紅色;5種味道的食物:酸、甜、苦、辣、鹹。中醫理論認為:綠色和酸味食物養肝,黃色和甜味食物養脾,白色和辣味食物養肺,黑色和鹹味食物養腎,紅色和苦味食物養心。
然而,最為關鍵的還是均衡!比如鹹味食物,適當的鹹養腎,然而鹹多則傷心。用現代醫學的解釋就是鈉攝入過多,導致鉀流失,而鉀卻是維持我們心臟功能的重要礦物質。鉀缺乏,將導致心跳減弱、疲乏無力、頭昏眼花等症狀。
最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第一條就是種類多樣。書中明確指出,人每日要攝入不少於12種,最好超過20種以上的食物,你做到了嗎?
二、單一均衡
有營養專家指出:不能只吃食物的部分,要吃食物的全部。意思是不但要吃食物的果,還要吃它的根、莖、葉,皮、籽、實。這就是目前歐美最新的健康理念——吃全食(whole foods)。全食,就是指純天然,未加工處理,或以最少程度經過處理與精製的食物。
現代醫學發現:生命這個詞,關鍵是生。只有細胞不斷重生,機體才能更新,我們才有生命。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細胞重生、機體更新最為關鍵的就是“活性物質”。活性物質,指的就是我們身體需要的維生素、礦物質、酵素(生物酶)、植物抗氧化成分等物質。它存在於食物的哪裡呢?
我們以日常最常吃的穀類為例。一粒種子,活性成分29%存在於內皮、66%存在於胚芽、5%存在於胚乳。然而,日常我們吃的只是胚乳,內皮和胚芽打掉給豬吃了。但胚乳攝入過量(精米白麵)可能會導致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所以,營養學家建議我們“少攝入精米白麵,多吃全穀類食物”。這個均衡你又做到了嗎?
應該很多人第一個均衡做不到,第二個均衡也做不到吧。正是因為這兩個均衡我們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所以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和年輕化。2012年北京市釋出健康白皮書:18-30歲男性血脂異常率達到58.5%,30-40歲男性接近70%,18-30歲女性血脂異常率為27.4%,30-40歲則超過30%。我們認為應該是高發於老年人群中的疾病,卻普遍存在於中年、甚至青年人群中。改變飲食方式,迴歸生食,是解決營養均衡的關鍵!
生食,未經過火的烹飪,進食新鮮、安全的蔬菜、水果、穀類、菌藻類等食物;透過種類多樣和吃全食來保證我們的營養均衡,讓我們保持健康活力,遠離疾病風險。
營養均衡,從生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