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冬至,我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吃餃子,這也讓我們想起了餃子的發明人——醫聖張仲景。
東漢末年,戰亂疫生,社會動亂,民不聊生,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張仲景在長沙任職已滿,告老還鄉,正值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在河邊,張仲景看到很多難民凍得手腳生瘡,心存惻隱。“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回家之後,心裡還是掛念著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潛心研究,他發明了嬌耳(餃子):把一些禦寒的藥食放在鍋裡煮,用麵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狀,再煮熟食用,除溼氣,增強人體抗病力。凡是吃了嬌耳的人,都會覺得體內火熱,再也不會將耳朵凍傷了。
從此,吃嬌耳(餃子),便形成了一種習俗,延續至今,也是我們紀念醫聖張仲景的一種特有方式。
餃子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其中的食材還是外形,豐富多彩,琳琅滿目,但也慢慢脫離了當初“藥食”的本真。
那麼,我們能否不忘醫聖“初心”,將餃子“藥食同源”的本真找回呢?
冬天天氣寒冷,人體內氣血不足,不能護住周身。所以有些人一到冬天便覺難受:輕則表現為白天穿的很多都會覺得冷,晚上睡覺蓋多厚被窩都是涼的;重則經常出現渾身不明原因的疼痛,越冷越痛,尤其出門受到寒風吹襲,立刻就會小腹墜脹腹痛、大小便頻繁,手足部位莫名生出凍瘡,這些都是中醫的血虛受寒之證,調理上應該溫中補血、調經散寒。
那麼我們該如何溫中補血,調經散寒呢?
羊肉,是滋補佳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脂肪等成分;其性味甘,溫;能養肝補虛,善治虛勞、產後虛冷、腹痛、寒疝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當歸,是常用的中藥材之一,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又能行血,補血又活血,通經通絡。生薑,別名姜根、百辣雲、在中醫藥學裡具有發散、止嘔、止咳等功效。
當羊肉、當歸、生薑三者配伍,既增強羊肉補虛溫肝之力,又增加生薑溫中散寒之力,加上當歸補血活血,散寒止痛。可以說是溫中補血、調經散寒的絕妙配方。將其做成餃子,在冬至這天食用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當歸生薑羊肉餃,不僅實現了“藥食同源”,也讓我們銘記偉大的醫聖張仲景為解救天下蒼生而創作嬌耳的創舉,正是“大醫本心,大醫精誠”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