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馥清
處處要樹立一界限,事事要斟酌一方寸。
——清代理學家 陸隴其
1、親朋好友之間需不需要界限感?
人和人之間需不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答案是肯定的。陌生人之間,半生不熟的鄰居,上級與下級之間,自然是有距離的,有了距離自然也就有了界限感;
那親朋好友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關係很親密的人,要不要界限感?
沒有界限感的相處,會出現什麼情況,發生什麼事呢?
同學A和B,結婚前是好朋友,結婚後各自忙碌,來往漸稀。A是個性格大大咧咧,豪爽到有點缺心眼的那種人。
今年九月的一天,他湊足了錢到另一個城市替女兒購了輛賓士,沉浸在願望終成的興奮中,他回頭順路就直奔同學B家,去分享這一喜悅,他是中午去的,剛打電話確認完B在家,就到了B門口。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他沒想到B的老母剛去世不久,心情正煩悶。加之前一晚開了幾百裡夜路,深夜入睡。家裡又來了客人,B中午正想補一覺,還要送客人回家。
B忍著瞌睡招待同學,陪著聊了三四十分鐘之後,妻子上班時間到了,B堅持一起走,送客人回家順帶送妻子上班,他站在車外跟A一邊說話,竟然一邊發動了車子,那天恰巧很詭異地車子沒拉手剎,也沒回空檔。
然後幾個人站在車旁,看著車子像電影裡的慢鏡頭一樣,慢慢地往前游去,來不及反應,車子“嘣”的一聲,撞上前面車子停下了。
然後打110,報保險公司,處理“事故”,客人也送不成了……。B今年的車險也因此增加了幾百元。
A自以為與B關係好,做不速之客,到訪後,又沒有眼力見兒,長時間逗留影響同學及家人午休,像他這樣的行為,就是沒有界限感。
不論去誰家,因為什麼事情上門,儘量不做不速之客,提前預約,讓對方有所準備。
做個有禮貌的高情商的客人,這不著痕跡的界限感,會讓雙方都很舒服。
如果沒有界限感,碰上一個“惡時辰”,什麼事都湊在一起,像A這樣引發的後果真的會比較糟糕。所以,即便是親朋好友之間,關係很親密的人之間,也需要界限感。
2、把握好界限感的分寸
也許有人說,這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界限感了,一個樓道里的鄰居,住了十幾年,還不知對方在哪個單位上班。有的空巢老人,死在家裡都不知道。親戚之間也越來越疏離,沒有大事,基本不來往。
像這種就不是界限感了,是關係太疏遠了,鄰里之間關係冷漠,沒有人情味。
那麼親朋好友之間既要保持親密的關係,又要有界限感,那麼怎麼才能把握好這個分寸感呢?近一分,有越雷池之嫌,遠一寸,有疏離之感。就像煲湯,火候太急,時間太短,湯不濃,味不正;時間太長,湯少了,太過濃稠,口感也不好。
要把握好界限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收起好奇心,不打聽,不追根求源,平時保持聯絡,對方家裡有事了,告訴你,自然會說,不想告訴你,就不要問,千萬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問了對方不說,雙方都尷尬。
比如出人情包紅包,同輩親戚,各自與辦事物件的交情不同,親疏不同,那出的人情自然也不同,人情出於往來,沒必要打聽,相互攀比,兄弟姐妹不說,你就不問,做自己的主,出自家的人情。
比如平時無話不談的朋友,突然出遠門了,是出去旅遊了,還是出去看病了?朋友願意告訴你,肯定主動說,不說就代表有難言之隱或有所顧忌。
比如同學C在省城,在同學群裡知道縣城的同學D來省城客居了,私聊了好多,同學D沒提來省城幹啥的,同學C也就沒問。完了D覺得同學C非常有界限感,D不願意讓同學們知道她是來省城做手術的。
這年頭生個小病大病的,條件好了,都會積極去治療,但又不願驚擾親朋好友。
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隱私的權利,別人不願說,就不要揭開這個蓋子。熱情是好的,但多事是不必的,關心也要適可而止,倘若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關心,可以間接地試探一下,對方不願說,那就不要繼續問。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給別人留空間,給自己留面子,不觸及別人的底線,這樣不動聲色的界限感,是最令人舒服的界限感了。
把握好界限感的分寸,處理好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做個社交達人,會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順。
免責宣告: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我是@陳馥清,一位愛讀書,愛寫作的天秤座女子,與你聊人生情感,說人間百態,歡迎關注或點贊,讓我知道你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