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5月20日,21歲的貴族——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被吊死在施呂瑟爾堡監獄的絞刑架上,他的遺體被草草埋在監獄後面的亂墳堆中。
烏里揚諾夫是聖彼得堡大學生物系的學生,業餘愛好蜘蛛蟹。但是,在讀了一本宣傳戒酒的革命著作——《怎麼辦》後,他放棄生物學研究,背叛自己的階級,轉而去領導一個革命恐怖組織——人民意志黨 。
人民意志黨在六年前曾遭受過毀滅性打擊。當時黨的規模還挺大的,大約有500名激進的民粹革命主義者。在他們看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廢除酒稅外包的改革措施是遠遠不夠的,伏特加依然是沙皇剝削人民的最重要工具。除非摧毀沙皇制度,否則,人民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而摧毀沙皇制度最好的辦法,就是暗殺政府要員、皇室成員乃至沙皇本人。
1881年3月,人民意志黨的刺客用一顆自殺式炸彈炸死了亞歷山大二世。事後,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給人民意志黨來了個大清洗。老一輩革命者的肉體雖然消亡了,但他們的思想卻透過《怎麼辦》這本書,繼續影響著新一代的青年革命者。
短短6年後,優等生烏里揚諾夫與志同道合的大學生重組了人民意志黨。他變賣了從沙皇政府那裡得到的金質獎牌,用這筆錢採購了製造炸彈的化學材料。而怎麼做炸彈,也是烏里揚諾夫根據大學化學教科書,自己琢磨出來的。據專家說,這顆炸彈太業餘了,其實炸不死人。
1887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六週年紀念日這天,亞歷山大三世去基督復活大教堂悼念完自己的父親,騎馬走在涅夫斯基大道上,一點事兒都沒有。因為就在15分鐘前,烏里揚諾夫和他的戰友們被秘密警察就地逮捕。年輕人缺乏經驗,他們壓根就不知道,秘密警察早就滲透進了人民意志黨,從他們一開始去踩點就已經被全程監控,最後抓了個正著。
總共15人參與密謀,10人被判流放,5人被判絞刑。這五個人中,一個人是理論家;三個人是現場扔炸彈的刺客,最後一個就是烏里揚諾夫,他是組織者和炸彈的製作者。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烏里揚諾夫也沒有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後悔過。他留下了一個17歲的弟弟,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這位弟弟長大後的化名,全世界人盡皆知——列寧。
大哥死後,年輕的列寧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出哥哥留下的革命戒酒文學——《怎麼辦》的影印本。也就是從這一天起,列寧以革命的名義拒絕飲酒。
列寧後來回憶道:“這本書讓我哥哥著了迷,也讓我著了迷。我14歲的時候,曾經試著讀這本書,但那時候還讀不懂。在我哥哥被處決後,我開始真正用心去讀這本他最喜歡的小說。這時候,我才真正理解這本書的深意。這本書提供了足以支撐我整整一輩子的動力。”
列寧讀透了《怎麼辦》,他也明白了人民意志黨在行動上的幼稚,意識到組建專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要性。
這裡插一句,up也同樣在17歲時,慕名去圖書館借過這本書,然而,愣是沒看懂,不僅沒覺得作者在宣傳戒酒、宣傳革命,反而覺得書裡主人公喝酒的生活和狗血的愛情挺歡樂的。看來,up和革命導師的確有非常大的差距。大家可以試試。
這邊,貴族青年列寧已經誓言要“清醒的革命”了,而另一個貴族青年卻沉溺在酒精帶來的快樂中。
俄軍最精英的騎兵部隊——哥薩克輕騎兵團當時駐紮在聖彼得堡南郊的行宮附近,這個軍團的領導層,全都是帝國高階貴族。據一名目擊者回憶,他們經常從白天喝到晚上,直到產生幻覺,他們相信自己不再是人,而是狼。於是這幫軍官就會全部脫光衣服,然後跑到沙皇村的街道上,四肢著地,抬起喝的醉醺醺的頭,朝著天空大聲嚎叫。
旁邊的侍從副官對這種古怪的行為早就司空見慣了,他們很清楚這時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是把這幫丟人現眼的醉鬼趕回去,而是拿出一個大桶,倒滿伏特加放在門廊前。接著軍官們就會爬著衝到桶邊,像狼一樣伸出舌頭舔酒,還不斷叫喊、相互撕咬著。有一次,一個酩酊大醉且一絲不掛的軍官還爬上房頂,對著月亮嚎叫,對著商人的妻子唱情歌,最後人們不得不將它從屋頂上拉下來。
對於任何一支現代化軍隊來說,這種行為都是很不得體。更何況這位爬上房頂學狼人的年輕貴族,叫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當時的皇太子,未來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列寧VS尼古拉二世,後者本來就不如人家聰明絕頂,還喝成這個德行,難怪最後會輸得這麼慘。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乙醇可以透過胃粘膜直接被吸收到血液中,並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所以長期酗酒會嚴重損失大腦神經,影響大腦功能,簡單的說,就是降智變腦殘。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30年後尼古拉二世會頒佈全球最嚴禁酒令,讓國家財政直接減半了。
伏特加酒稅一直是沙俄帝國財政最大的收入來源,不可替代。特別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酒稅已經佔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更別提整條產業鏈所創造的GDP了。
伏特加產業能得到這麼長足的發展,多虧了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他廢除了農奴制和酒稅外包制度。這個亞歷山大二世,就是前面說的那位遇刺身亡的沙皇,其實,革命者要追殺他,不是沒原因的:他的改革聽起來很進步,但實際上並沒有讓農民從奴役的狀態中解放出來。
首先,農奴為了贖得自己的人身自由以及土地的所有權,必須向地主們支付一筆鉅額的贖金稅。農奴們當然是拿不出這樣大一筆錢的,背上一筆沉重的債務後,他們不得不繼續依賴地主。
與此同時,亞歷山大二世開放了酒類市場,引入了一個由市場主導的體系,允許貴族和地主們開釀酒廠,開酒館。於此同時,酒類開始實行消費稅,一桶標準伏特加售價8盧布,其中4盧布是消費稅。以前這些稅是由稅務外包員來收的,現在國家自己來收。為此,政府專門招收了超過兩千名“誠實能幹”的公務員。為了杜絕腐敗,還給了他們非常豐厚的工資報酬。
市場化運作,使得酒類消費得到爆炸式增長,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更大的收入。而沙皇則想盡一切辦法用伏特加來薅人民的羊毛。比如,商家如果想拿到一張酒類銷售許可證,1865年時只要花費十盧布,到1885年就變成了1100盧布。這些成本,肯定會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與此同時,酒類消費稅的稅率也在逐年上升。比如1908年,尼古拉二世下令將每桶伏特加酒的價格增加42戈比,這就給國家財政帶來了1.85億盧布的額外收入。
而農奴,剛剛掙脫農奴制的枷鎖,就又陷入了伏特加的陷阱,成為伏特加的“奴隸”。
有些人說這樣的風涼話:俄國農民都是自願喝酒的,就和吸毒一樣,所以他們是活該,命苦不能怨沙皇。說這種話的人,其實是不知道沙皇政府幹了什麼事。
如果說彼得大帝時代,農民是被引誘著去喝酒的,那麼到了亞歷山大二世和三世時代,農民是被逼著去喝酒的。
俄羅斯老百姓也曾反抗過,他們有過一次失敗的禁酒運動。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天主教省份。1859年,立陶宛和波蘭的神職人員建立起了一個“戒酒兄弟會”。很快這場運動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到俄國的心臟地帶,到了這年夏天,從莫斯科到伏爾加河流的32個省份,幾乎所有村莊都簽署了宣誓戒酒的保證書,鄉村大會還自發地起草了針對酗酒者的罰金和體罰措施。
一時間,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要自發的戒酒了。好訊息是,國民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大量穀物從釀酒廠搬出來,糧食由於供應增加而變得更便宜。壞訊息是,沙皇的收入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一份報告描述著空蕩蕩的酒館,被關閉的釀酒廠。以維爾紐斯為例,當年酒的銷量下降了40%,整個考納斯省的銷量則下降了70%。
為了岌岌可危的財政,沙皇政府直接介入這場所謂的“戒酒危機”。首先,政府取締所有的禁酒協會,它們被當成了某種邪教教派。
新聞出版審查機構宣佈,禁止出版宣傳戒酒的刊物;財政部則沒收了請求實施禁酒的請願書,處罰那些允許戒酒手冊出版的審查員。
教會也被動員起來,神職人員收到命令,他們要在教堂裡宣揚,使用藥物戒酒是褻瀆上帝的行為。
而後,隨著國家強力機關的介入,事態升級了。巴拉紹夫地區的警察局長和檢察官,針對所謂的“不喝伏特加”陰謀展開了正式調查。他們去當地一個貴族的農莊裡,詢問農民為什麼不喝酒了。
農民們回答:“我們已經意識到喝酒是錯的,伏特加這種東西正在毀滅我們。您看,8盧布才能買一桶酒,這些錢能買多少馬車的糧食啊!這簡直就是開玩笑!”。有一個參加過戰爭、胸前佩戴勳章的老兵還說:“伏特加酒是極其可怕,它簡直比洪水猛獸還要可怕!”
警察們氣壞了:“極其可怕是什麼意思?你怎麼敢這麼說?” 接著就開始鞭打這個老兵。
這個過激舉動發了整個村莊的集體抗議。相傳後來政府給每個農民都送上了一桶免費的伏特加。然而,沒一個人願意碰這些酒。
另一個村子裡,農民點火燒了酒館。省長把這種反抗視為“叛亂”,一支軍隊被派來鎮壓,超過780名造反者被送上軍事法庭,捱過鞭刑後,他們將被流放西伯利亞。政府還逼迫這些戒酒者恢復喝酒,少數不肯屈服的人,則被插著漏斗強行灌酒精。
這種事情放到今天來看,魔幻到讓人難以置信。打個比方,這就好像美國的戒毒者燒掉了官辦大煙館,政府把他們抓起強制恢復吸毒一樣。但這就是沙俄的現實,因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非常清楚,如果禁酒運動成功了,政府將馬上面臨破產和垮臺的局面。而在19世紀,歐洲列強都在大步向前走,沙俄想要維持列強的地位就需要更多的錢,落後的俄國經濟導致這筆錢只能來自伏特加。這就是為什麼最後三任沙皇比前任更加瘋狂的逼迫人民酗酒了。
而且,酒還有一個好處。除了這次戒酒運動外,農民並沒有發現是伏特加在壓迫著他們。一個在俄國旅遊的法國侯爵這樣記錄道:“這裡的人最大的快樂來源於酗酒,或者換句話說,來源於遺忘。”農民的肉體被痛苦環繞,只有在喝醉的時候,才能短暫忘卻苦難的生活,見底的酒瓶,是少有的精神撫慰。對於沙皇而言,伏特加是比皮鞭和枷鎖更有效、更持久的一種統治手段,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產出了鉅額利潤。這是多麼“完美”的體系啊。
所以說,不要責備受害者了,普通老百姓想透過個人的力量來反抗國家機器,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馬克思說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人民也有其他的麻醉劑,酒精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他說,“飲酒是對工人階級的詛咒,戒酒是治癒貧困的良藥”。這句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和戒酒者共同的戰鬥口號。
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調查》一書中,明確指出,工人階級變成醉鬼,他們的貧困狀態必須完全歸咎於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這一剝削制度,毫不關心普通工人的思想教化和幸福狀況。
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長期在英國、德國這些西歐國家生活工作,所以他們的研究也都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他們並沒有專門針對俄國的情況展開論述。但是,當俄國知識分子讀到馬克思的文章時,他們頓時覺得:這不就是在說我們的伏特加嗎?
所以很快的,對伏特加的攻擊也成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文學非常流行的一個主題。這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我們影片開頭提到的、列寧最愛的《怎麼辦》。
這本書的誕生過程,也挺歡樂的。
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因涉嫌顛覆國家被逮捕。他被扔進了位於聖彼得堡涅瓦河中央的彼得保羅要塞監獄。車爾尼雪夫斯基向監獄管理層請求,給我紙和筆,我閒得無聊,想寫本小說。管理層認為,文人寫小說沒有危害,就同意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碼字的速度相當快,小說《怎麼辦》僅用了四個月就寫好了。
表面上看《怎麼辦》是一群年輕人糾纏不清的多角戀愛,離家出走的女主和男主結婚,婚後愛上了男主的朋友,男主為了成全老婆和朋友的愛情,偽裝自殺去了美國。過了幾年他回來了,找了新妻子。從此兩家人住在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監獄裡的出版審查官員和高中時的up一樣,都屬於文學修養不怎麼高的人,匆匆翻閱了這本書後,覺得是個廉價的愛情故事,可以出版。於是他把手稿交給了《現代人》雜誌的編輯。那位編輯大人也是個馬大哈,坐計程車回編輯部的路上居然弄丟了稿子。他只好在報紙上刊登啟事,請求撿到的人歸還手稿。然而撿到手稿的是沙皇警察,他們讀了以後覺得文筆挺糟糕的,就非常“雷鋒”的把這本俄羅斯歷史上最具顛覆精神的反政府小說手稿物歸原主。
《怎麼辦》一經發表,便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如果當年有個暢銷書榜,它肯定排第一。列寧的革命老前輩普列漢諾夫說:“誰不會把這本書一讀再讀呢?”而馬克思為了讀它,還自學了俄語。
書中也提到了俄羅斯人的酗酒問題,雖然篇幅不大,也沒有明著說要大家戒酒,但整個故事都浸透著伏特加酒的酒臭味兒。每次作者提到伏特加,都會展現出舊秩序的腐朽、衰敗;每次伏特加一出場,就會給讀者添堵。所以閱讀理解做得好的童鞋,能讀懂這本書的話,就會明白酗酒是多麼可怕了。
這本書很多顛覆性的思想,和作者對伏特加的態度一樣,並不是明明白白喊出來的,而是被隱藏在故事的情節裡,隱藏在幾位主角的思維方式當中。
等小說發表引發轟動後,當局才從書評裡明白《怎麼辦》隱藏的深意。1864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判流放西伯利亞25年。他是個純粹的文人,不像後來的職業革命者那樣,有本事一次次從西伯利亞逃出來。他真的在西伯利亞挖了整整25年的土豆,1889年獲准返回故鄉,同年10月就去世了。這樣的人生悲劇,使得他被俄羅斯革命者奉為一個真正的聖人。
列寧也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狂熱粉絲。就像現在的粉絲一樣,列寧也充滿激情的收藏了很多偶像的照片,還寫小作文來讚揚偶像,為了向偶像致敬,小作文的標題也是《怎麼辦》。不過列寧的小作文分量可不一般,這是一篇呼籲成立專業馬克思主義革命政黨、武裝推翻沙皇政府的戰鬥宣言。
鑑於本書的讀者實在太牛逼了,所以當代歐美文學界是這樣評價《怎麼辦》的:“現代文學作品中,沒有一部作品,對人類生活產生過這麼重大的影響。在煽動革命上,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作用遠遠超過了馬克思的《資本論》。”
列寧向偶像致敬的終極方式,就是以革命的名義,拒絕飲酒和濫交。不管是聖彼得堡搞地下黨,還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還是後來流亡歐洲,列寧和他的夫人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始終拒絕酗酒,伏特加是絕對禁止的,他們只允許自己偶爾飲用葡萄酒或啤酒。
1899年,列寧完成了他對資本主義和沙皇專制制度的第一篇學術性批判評論——《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該文章中有一整段闡述伏特加問題,政府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鞏固地主和貴族的統治。列寧指責,伏特加是地主、官僚和各種寄生蟲明目張膽搶劫人民財產的工具。
列寧還說,無產階級作為一個冉冉升起的階級,再也不需要透過酗酒來遮蔽自己的雙耳雙眼。列寧把最重要的事情說了三遍:“無產階級唯一需要的是清醒的大腦,清醒的大腦,還有清醒的大腦。”
有趣的是,狼人沙皇尼古拉二世,居然給列寧點讚了。這位少年酗酒的沙皇,居然也同意列寧的看法,他也認為,他的臣民,特別是軍隊,需要清醒的大腦。
這是咋回事呢?顯然,尼古拉二世並沒有加入布林什維克,他是從自己岌岌可危的統治地位中得出這一結論的。
昔日維持帝國擴張野心、維持沙皇統治的基礎——俄軍,因為酗酒蛻化成了“灰色牲口”,再也打不了勝仗了!
看過第三集的朋友應該還記得,以前政變的時候,組織者會給參加政變的部隊喝酒,讓他們開開心心的。後來的統治者,大概是為了堵上這個Bug,開始給軍隊定額配給伏特加,結果導致了軍隊普遍的酗酒。
一名軍醫指出,據他估算,被送往醫務室計程車兵裡,有75%的人是因為酒精中毒。而和平時期部隊非戰鬥性損失的人員中,大約有40%的死因可歸功於酒精。他自己每次接診,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人喝醉了嗎?
亞歷山大二世的軍事改革,更是促成了俄國社會進一步酗酒氾濫。他把原有的募兵制改為普遍服兵役,以前部隊是職業化軍人,現在所有俄羅斯男性必須服滿六年兵役。我們中國人說,部隊是個大熔爐,那麼沙俄的軍隊大概就是個大酒窖了。就連那些入伍前從未碰到伏特加的人,退伍後也變成了酒鬼。聖彼得堡的工人中,大約有11.7%的人在加入軍隊後,才開始飲用伏特加。
所以說,這項軍事改革讓所有俄國男人都變成了酒鬼。
酗酒必然會導致缺乏戰鬥力。1904年的日俄戰爭,歷史學家說,俄軍在陸地上的失敗是因為援軍姍姍來遲。那麼援軍為什麼來不了呢?因為徵兵的集合點,到處都是酗酒引發的騷亂。按道理,士兵們出發前的送別場面應該是熱淚盈眶、溫馨而悲壯的。但在俄羅斯就變成了一場瘋狂喝酒的混亂狂歡。負責徵兵的軍官,不得不用刺刀將喝醉了的應徵兵趕上火車。部分徵兵點,喝醉的新兵在伏特加的驅動下殺死了徵兵的軍官,洗劫了當地的商店和酒館,搞了一出出兵變。
而那些好不容易上路的應徵兵,途中也是在不停地喝酒。到了目的地後,戰地記者在軍營裡甚至戰場上發現到處都是伏特加。有一個軍官吐槽,他手下計程車兵更願意跟著伏特加走,而不是跟著自己的指揮官走。
比如有一場慘敗就是這麼來的。日軍發現了數千名醉得不省人事的俄國士兵,日本鬼子可不會跟你講仁慈,他們直接用刺刀將這些睡夢中的俄軍殺了。這件事被記者諷刺說,“俄國和日本,就像一個醉酒的衛兵和一個清醒的警察。日本人殺醉酒的俄軍,就像殺豬一樣容易”。Up這裡補充一句,殺豬可比這個難多了。
除了軍事失敗以外,尼古拉二世的個人生活也因為酗酒發生了很多悲劇。他的老爹亞歷山大三世,明明得了腎病還不停地瞞著老婆孩子偷偷摸摸喝酒,結果49歲就去世了。
本來,亞歷山大三世覺得自己還能再活30年,所以他很少教育狼人太子應該如何做人做皇帝。結果他一掛,年輕、天真的尼古拉二世倉促繼位。就在他登基的當天,還因為伏特加引發了一場惡性事件。
當時,為了慶祝新沙皇的加冕典禮,莫斯科20個酒館決定發放數百桶免費的啤酒。謠言一傳十十傳百,變成了每個來參加典禮的人都會得到一份免費的晚餐、一個特別製作的紀念杯,杯子裡會盛滿伏特加。於是,人越來越多,搞到最後,莫斯科城聚集了50萬外地人。這時,一個新的謠言開始傳播開來:人太多了,伏特加不夠分了!很快,人群開始往前擠。霍登卡廣場的地面本來就是高低不平的,男人、女人甚至孩子都被推倒踐踏。這次慘劇據官方統計,1389人被踩踏致死,而當時報紙記載的數字更接近事實:死亡4000到4800人,重傷3000 人,從人堆中掙扎出來受傷和致殘的有幾萬人。
但是,這麼慘痛的教訓,還有日俄戰爭慘敗,都無法讓尼古拉二世下決心戒酒,最後還得靠一個妖僧——拉斯普京起了決定性作用。拉斯普京是一個擅長占卜、預言和巫術的西伯利亞僧侶,因為治好了太子的血友病而贏得了沙皇的盲目信任。在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間,任何宮廷陰謀都少不了這個妖僧的影子。拉斯普京雖然臭名昭著,是俄羅斯最聲名狼藉的酗酒好色之徒,但是在酗酒的問題上,他也贊同列寧的觀點,是時候禁酒了!他向沙皇發出了關於禁酒的最嚴重警告。他說:“一個沙皇參與伏特加酒貿易,使得老實的人民變酒鬼,這是非常不恰當的,是時候關掉伏特加酒館了。”
尼古拉二世的腦子大概是被酒精泡壞了,在他眼裡,拉斯普京是“聖僧”,他的話必須聽,他說伏特加不好,那麼伏特加就一定是俄國經濟、社會、政治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向俄國三百多年來的酗酒傳統開戰。
當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尼古拉吸取了1905年日俄戰爭的教訓,他宣佈,那些正在徵兵的地區,實行酒類銷售的緊急禁令。
起初,這道命令得到了正向反饋。最高指揮部收到的所有訊息都讓人眼前一亮。軍隊的部署的確加快了,部隊抵達前線的時間比預計的要少了一半,比德國和奧匈的速度還要快,國內外頓時好評如潮。英國一位鼓吹戒酒的專家,馬屁拍的up都要吐了,他說:“這毫無疑問是奇蹟時代來臨的一個標誌。”
各路馬屁給了尼古拉極大的鼓舞,1914年9月28日,他頒佈法令,宣佈俄國將永遠禁酒。
所謂的永遠禁酒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酒了!不僅政府不生產、不搬運伏特加,私人也不許買賣伏特加酒。不僅是伏特加,所有的低度酒包括啤酒、蜂蜜酒、紅酒、格瓦斯,統統不許買。從這天起,俄羅斯人民一滴合法的酒也喝不到了。尼古拉二世很樂觀地認為,僅憑著他沙皇的權威,就足以在俄國消滅伏特加了。
後世評價,尼古拉二世在戰爭到來、最需要人民遺忘痛苦的時候選擇消滅伏特加;在最需要用錢打仗的時候,拋棄伏特加帶來的豐厚利潤。甚至有歷史學家分析說,這道禁酒令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不過呢,有一說一,在俄羅斯禁酒,這是個史詩級難度的任務。沙皇玩脫了也不奇怪,連列寧都搞不定,十月革命就差點因為伏特加而功虧一簣。
所以下一集,《伏特加秘史》將解密十月革命和蘇聯成立的背後,伏特加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各位朋友,別玩了一鍵滴滴滴,我們下集不見不散哦!
參考文獻
《伏特加酒的歷史》 威廉·波赫列布金
《伏特加政治》 馬克·勞倫斯
《伏特加酒之歌》阿斯塔菲耶夫等
《俄羅斯史》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
《俄國人》赫德里克·史密斯
<Alcoholic Empire> Patricia Herlihy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lcohol in Russia > Aleksandr Nemts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