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中央以“內閣”為最高權力中樞,“內閣”下轄“吏、禮、戶、刑、兵、工”六部;地方上分“省、府、縣”三級,以總督和巡撫為省一級最高軍政長官。
清代官員形象
這裡需要幾點說明:
1、清朝時期的“內閣”雖為名義上的最高權力中樞,但隨著皇權集中的逐步發展,“內閣”基本等同虛設;“內閣大學士”也基本等同於諸如“三公”、“三師”等虛職官員。但在“內閣”之下的“六部”,反倒是能夠直接干預政務的實權部門。
2、雖然從管轄範圍和官階品級來看,“總督”都要高於“巡撫”,但兩者均為中央直屬官員,直接向皇帝負責。所以,兩者之間並無具體的隸屬關係,更非上下級關係,反倒是能夠相互監督、相互制約。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六部”的官員大致分為6個等級。我們以“戶部”為例作出說明:
1、戶部尚書:戶部最高行政長官,品秩從一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財政部部長的副總理,行政級別稍低於正國級;
2、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的屬官,也就是戶部的二把手,品秩為正二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副部長,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3、戶部郎中:戶部下設14個具體分管各省事務的“司”,“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即為“郎中”。其品秩為正五品,基本類似於現今部委某司司長,行政級別稍低於正廳級。
4、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的屬官,也就是“司”的二把手,品秩為從五品,基本類似於副司長,行政級別稍高於副廳級。
5、戶部主事:分為直屬於戶部衙門的“堂主事”和隸屬於“司”的“普通主事”,品秩正六品,基本類似於現今財政部下轄某司的處長,但行政級別要高於正處級。
6、筆帖式:戶部最基層的文職官員,品秩七、八、九品不等,基本類似於現今各級主任科員,但享受高配待遇。
瞭解了清朝部委的官員設定,我們再來看下清朝“督撫”的具體級別。《清史稿·職官志·外官》有載:
總督(正二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巡撫(從二品)掌宣佈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核群吏,會總督以詔廢置。
就兩者的具體品秩為來看,“正二品”相當於副國級,“總督”也就是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地方局書記;“從二品”相當於正部級,“巡撫”也就類似於現今的省委書記。
康熙三十一年,朝廷制定“總督加銜制”,“總督”可加之“兵部尚書銜”或者“右都御史銜”,高配至“從一品”,行政級別升級為正國級減。
雍正元年,朝廷制定“巡撫加銜制”,“巡撫”可加之“兵部侍郎銜”或者“副都御使銜”,高配至“正二品”,行政級別升級為副國級。
就此來看,正兒八經的“總督”和“尚書”屬於同一級別,但“尚書”畢竟是正兒八經的副總理,“總督”僅為享受相等級別而已。所以,“總督”較之“尚書”的地位明顯不如。
那麼,同為“正二品”,同為兼任國務委員的副國級領導,“侍郎”和“巡撫”相比較而言,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來看幾個具體人物的仕途升遷事例:
1、雍正朝名臣——李紱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皇三子胤祉門人——李紱的歷史原型,清朝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彼時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和領袖。
雍正元年七月,李紱出任“兵部侍郎”,曾因漕糧變賣一事向“直隸巡撫”稟報;雍正二年,升任“廣西巡撫”。
李紱劇照
2、乾隆朝名臣——劉墉
乾隆四十二年,劉墉實任“戶部右侍郎”,再任“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
3、袁世凱
光緒二十五年,時任“工部右侍郎”的袁世凱,升任“山東巡撫”。
就李紱、劉墉、袁世凱的具體仕途升遷過程來看,從“侍郎”到“巡撫”屬於“升遷”。也就是說,“巡撫”的地位、權力應該高於“侍郎”。
一般情況而言,地方官員須有“按察使”(省政法委書記)、“布政使”(省長)的任職履歷,才能升任“巡撫”;而中央官職外放“巡撫”,也一般由“右侍郎”升任。但在“六部”中,還有一個地位稍高於“右侍郎”的“左侍郎”,一般以“備選尚書”的角色存在。
也就是說,“侍郎”雖然較之“巡撫”地位低、權力小,但“左侍郎”因為一般能夠順位接任“尚書”,反倒是瞧不上“巡撫”的官職。所以,外放“巡撫”也只是“右侍郎”下一步的仕途夢想罷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欽定大清會典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