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族在大禹統治時期(公元前2205年至公元前2198年),華夏、東夷兩族在大禹的領導下,最終解決了洪災侵襲和苗蠻北犯之憂。在此期間,兩部落精誠團結、合作無間。不過在大禹薨歿後,華夏、東夷兩族關係急轉而下,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夏啟和伯益爭奪天下共主之位。
啟為禹之子,自為華夏族所擁戴。而伯益烈山焚林,助民開闢草萊,亦為有聲望有能力之東夷族領袖。據《孟子·萬章上篇》載:“禹薦益於天,七年而崩,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今河南省登封縣,當時為伯益東夷氏族於洪災後所遷徙之地),天下之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且在古籍《竹書紀年》中,亦載有益幹啟位之事。最終夏啟因受大禹之功勳陰蔭影響,獲得天下共主之地位正式建立夏朝。
啟在繼承共主之位後不久,即爆發有扈氏之亂。公元前2197年啟率軍與有扈氏戰於甘。且據《史記·夏本紀》稱:啟即位,有扈氏不服。至於有扈氏及雙方所戰之甘之具體位置,據近代史學家錢穆考證,系在洛陽東南區域。
洛陽東南,即位河南登封縣之地,與伯益避啟與箕山之陰甚為接近。由此可推斷有扈氏即為伯益之部族,隨益治水而遷入中原者。
伯益既與啟爭位,據古籍《竹書紀年》所載,益為啟所弒後,則其部族起而為亂,自屬可能之事。
此役啟雖平定有扈氏之亂,可東夷族逐漸西進已成定局,此後與華夏族仍有長期之紛爭。至啟子太康時,東夷部族之後羿竟起而驅逐太康,顛覆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