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欣
88年前,時任浙江省杭江鐵路局車務主任的曾世榮(字蔭千),盛邀郁達夫、陳萬里、郎靜山和大明星趙丹等,遊覽杭江鐵路沿線風景名勝,為鐵路局寫遊記打廣告,為後人熟知的那本《郁達夫遊記》,也是緣此而生。#晚潮|88年前,外公邀請郁達夫為鐵路局寫遊記
這條杭江鐵路是浙贛鐵路的前身嗎?兩者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又有哪些故事?其中種種後人恐怕鮮少知情。
據筆者考證,杭江鐵路的“江”既指本省的江山,又指江西(玉山)。它始於1929年春,成於1932年冬,東起杭州,經蕭山、諸暨、義烏、金華、蘭溪,西至浙江江山縣(實際至江西玉山縣),它的建成,終結了國人認為不依外力就不能修建鐵路的心態,弘揚了中國人的志氣。
杭江、浙贛 孰先孰後
先有杭江鐵路還是浙贛鐵路?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清爽的。
浙贛鐵路雖然全線貫通於抗戰之初,即先修成杭江鐵路,再延伸成浙贛鐵路,其歷史卻可上溯到清朝末年。目前可查到的是,浙贛鐵路最早建設於1899年,為株洲-萍鄉段。也可追溯到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修建浙贛鐵路是孫先生的一個“百年夢想”。可見,早在杭江鐵路修建之前,已有浙贛鐵路一說。實際上,在籌備及勘測過程中,因資金薄弱、技術要求、施工難易等,遲遲未成或變更築路線路亦屬尋常。
我手頭有一篇外公曾世榮於1990年的口述(秦爾文記錄整理),題為《他,弘揚了中國人志氣》(同年4月收入湖北省秭歸縣政協出版的《杜鎮遠專輯》),回憶杜鎮遠先生當年主持修建杭江鐵路的艱辛過程和事蹟。
杜鎮遠(1889-1961),字建勳,湖北秭歸人。年輕時赴美留學,獲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德黑鐵路公司做助理工程師,曾率隊考察歐美各國鐵路號誌工程及材料。1928年底,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張靜江邀請他到杭州籌建杭江鐵路,當時這個“江”指的是省內的江山縣,因為杭江鐵路原是一條地方性輕軌鐵路(見《中國鐵路發展史》P453 中國鐵道出版1986 )。1929年暮春,杭江鐵路工程局成立,40歲的杜鎮遠被任命為局長兼總工程師,直到1934年初春,經協商,杭江鐵路延伸為浙贛鐵路,杜鎮遠方任浙贛鐵路局局長兼總工程師。又歷時3年,全線長1008公里的江南大動脈一一浙贛鐵路於1937年9月竣工。這條鐵路在抗日戰爭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變身“巧婦” 揚清激濁
杭江鐵路全長356公里,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一不用國外資金,二不用國外技術建成的國有鐵路。當時國有鐵路造價每公里為10萬元,而杭江鐵路為3.5(又說3.7)萬元,可謂用時短(4年)而造價省。
外公在口述裡提到,1930年春杭江鐵路正式開工時,省政府僅撥款20萬元,而決算經費為1200萬元,連總金額的零頭也不到,資金奇缺,大家都說這是做“無米之炊”,惟杜局長鎮遠先生深謀遠慮,想方設法變“巧婦”。撥款不足之大頭,要向當時的中國銀行和浙江興業銀行貸款。有一次,為了貸款成功,杜鎮遠親自前去見中國銀行行長張公權, 但在傳達室等了多時無動靜,他卻不因此離去,一直等了差不多四個小時,終於得到傳見。“張公權行長感其至誠,加上杜公談話明確精當,說服力強,因而貸款成功。”從此,“杜公深得張公權信任”,鐵路建設得以順利進行。
眾所周知,銀行貸款是要在限期內歸還,還得付利息。為了便利客貨運輸,也為了不失貸款信用,鐵路局提出“先求其通,後求其備”“採取了邊釘道邊營業的辦法,這樣,貨暢其流,物盡其用,活躍了城鄉經濟,人們交口稱便”,而鐵路本身也及時得有了收入,一舉多得,真是一著好棋!
本著節約精神,鐵路局用“反覆詢價法”購買35磅/碼輕型鋼軌(當時這個碼以上的鋼軌被國外托拉斯控制,價目不能降低),降低了成本。而車站房屋要麼租民房,要麼利用廟宇,或者臨時搭蓋簡易站房。為了確保信譽,當年的杭江鐵路還曾有過號召,“說服員工少領或遲領工資”。
“當年全國鐵路管理腐敗,貪汙舞弊之風盛行,鐵路私賣車皮,成為公開秘密,還巧立各種名目,進行勒索……”(見金士宣《中國鐵路發展史》P427)而杭江鐵路就像一股清流,以“奉公守法,廉明公正,不為老鐵路惡習所薰染”為訓導令。老職工陶惟德先生曾憶及三個細節:有一天運輸課長曾世榮巡察忘帶乘車證,他毫不遲疑,馬上掏錢補票;有一次在蘭溪站,客車即將開車時,有旅客急於上車,一個售票員故意少找給旅客零頭,被曾世榮發現,立即開除。“當時,有人說此人是上海大亨杜月笙介紹過來的,曾先生亦置之不理。”又一次,江西玉山站一個商人,請求值班站長儘早將其貨車掛出,站長在行車條件許可下照辦了,商人為了答謝,伺便塞給站長鈔票一疊,站長不吃這一套,一揮手將鈔票甩落在地,毫不客氣。“當此路政衰敗之秋,獨浙江省有杭江鐵路產生,國民精神為之一振……”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公權在《杭江鐵路工程紀略》序言裡的這句話,道出了昔日“杭江”(浙贛)之品格。
蒐羅人才 打造氛圍
鐵路初創,急需大量人才。鐵路局在杜鎮遠先生的領導下及時成立培訓班,培養機務、車務人員,需要員工“既能動腦又能動手”。錄取時做到秉公二字,考分不夠者,決不遷就;雖為同鄉或親屬也毫不徇情。
“杜公在美國留學時,就注意到人才問題。歸國後更如此,他千方百計不使人才散失,技術人員都得到錄用或深造。”外公回憶。以我外公曾世榮為例,原系蘇州工業學校土木專業畢業,1920年赴日本鐵道省(即鐵道部)學習運輸歸國,即被杜鎮遠先生招之麾下,“到杭江鐵路時,先為組長,後改任股長。杜公感到有負於我,還送我到美國留學……”外公1937年7月赴美,應在日寇發動蘆溝橋事變之時。在美留學一年半,鐵路局因業務需要電囑回國。1939年3月,沿海港口被日寇封鎖,國民政府為了溝通與緬甸的國際交通,急調杜鎮遠任滇緬鐵路局局長兼總工程師,趕修滇緬鐵路,回國不久的外公隨即從衡陽被急召隨行。隨後,他追隨杜鎮遠先生左右,足跡遍佈滇緬、川滇、粵漢等鐵路線,相繼就任滇緬鐵路工程局運輸課長、川滇鐵路局車務課長、浙贛鐵路所屬康滇公司總經理、粵漢鐵路局副局長兼運輸處長等職、浙贛鐵路局副局長等職,成為杜先生的得力助手。
當年運輸處辦公地方在杭州里西湖,運輸處的雷其壽一直記得“裡西湖的一隻划子”,他著文回憶“大約1935年, 曾先生把上頭髮給運輸處的一筆什麼獎金約幾百元,僱人做了只划子, 停在裡西湖,供我們運輸處同事自由使用。那時我還年輕,晚上無所事事,便和四川人苟國鈞、常州人莊憲文不時划船遊夜西湖。天上有星星,湖邊有燈光,遊船不多,噪聲沒有,真正享受了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美好和靜謐。”
杜鎮遠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工程界繼詹天佑之後的鐵路巨擘,極富人格魅力。外公還記得當年浙江省建設廳長程振鈞離任後,由石瑛繼任,石瑛派田定巷、譚微泉兩人前來杭江鐵路工作,有意暗察杜鎮遠先生舉措,結果田、譚兩人成了杜鎮遠先生事業上的得力助手。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鐵路建設方面不少著名人物滯留國外,杜鎮遠先生則毅然從香港回到北京,繼續為新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做出貢獻。外公也上了共產黨地下組織一份有關解放後軍事接管京滬路局的資料,其中寫了大約150人的評價,“第一名就是曾世榮,大意說他是一位真正學者型的科技人員,精通鐵路業務,解放後可請他當我們軍管會的顧問。”(見黃森《曾老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學者》)之後,曾世榮相繼就任上海鐵路局杭州分局視察室主任、上海鐵路局南京分局總工程師,1957年調任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情報室主任。
“杭江培訓傳真諦,浙贛風行樹固基”,這是昔日杭江鐵路職工賈如柏早年律詩中的兩句。往事悠悠,值得銘記。
(注:關於杭江鐵路,關於浙贛鐵路及其所屬康滇公司,以及杜鎮遠、曾世榮等先輩在抗戰時期奔波滇緬、川滇鐵路線的蹤跡,還有許多近乎湮沒的故事,期待知情人提供詳細資訊,具體聯絡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簡介:鄭祖欣,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現為溫州日報高階編輯。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