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就進行“1:1普職分流“的當下,你對職業教育有什麼看法和期待呢?你能接受自己家孩子上職高嗎?
作者:楊昇。本文有刪減,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在作文裡成長”。
........................................
我國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說“雙減”,怎麼說到普本和職業教育去了?
因為K12教育的壓力源頭在升學考試,要釋緩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必須進行教育全鏈條的改革。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風口上,很多人提出了一攬子改革建言,比如8月2日熱傳全網的一篇文章《給新任教育部黨組書記懷進鵬同志的建言》,文章說的很全面,比如把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前移到小學和中學階段;比如各類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國有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要對技校畢業生一視同仁,要取消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對技校畢業生的“提幹歧視”等。
在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當下,消除普本和職教生的用工歧視一直都有人提,但沒有人把用工歧視的本質說通透,本質沒搞清,政策建言就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從我國普本和職業教育的本質說起。
“消除用工歧視”當然是政治正確的話,很多人都在提,我也支援。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用工歧視的源頭。
為什麼高工資好職位的牛逼大公司更喜歡985(雙一流)高校的學生?為什麼一些牛逼大學和公司招聘老師和員工時要“學歷查三代”,要看本科院校的層次?為什麼公務員考試錄取中更偏愛好大學的學生?
為什麼?因為好大學的畢業生更好用,更能勝任工作,更能創造價值。
進而!因為好大學的畢業生都有一個相對較高的高考分數。
所以,各單位用工歧視,本源上歧視的不是你讀了普本還是職校,歧視的是你的高考分數。只是你的高考分數對應著不同檔次的學校而已。
教育的行外人士,總是喜歡把職業教育想象得脫離實際,覺得好像職業教育能化腐朽為神奇,覺得中考、高考分數低的那些學生,在職業院校的院子裡混幾年,就一定能學到過硬的職業技能,畢業後都是動手能力超強的應用型人才,遠勝不會動手的普本學生。其實這是誤解,帶著這種誤解去理解職業教育,並以此為基礎為教育建言獻策顯然是不合實際的,甚至是錯誤的。
我在《關於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頂層設計的思考》一文中批評說,我國目前把職業教育辦成了學歷教育,是“以職業教育之名,行學歷教育之實”。現狀雖然如此,但我並不否定目前職業教育的教育價值。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最根本的價值不是教授職業技能,而是用學歷教育模式完成“後進學生”的“託管”,用“教育的保姆功能”管控學生不出事,讓學生健康長大。這一點在中職中專教育中尤其明顯。
以上就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的本質。關於職業教育的這個本質,一些建言獻策的專家不瞭解,但把孩子送到學校的家長很清楚。
職業教育應立足於中低端勞動者的培養
而不是高階技能人才的培養
當前我國製造業發展最難最痛的點是什麼?不是高技能人才的欠缺,而是普通勞動者的嚴重匱乏。普通勞動工人的日益匱乏已經在動搖中國製造業的根基了。
“央視財經”的《經濟資訊聯播》報道:近年來,製造業工廠似乎成了就業市場被遺忘的角落,不是老闆挑工人,而是工人挑老闆。
珠三角、長三角這些製造業發達的地方,招工難的現象已存在多年,如何招到工人,如何留住工人,已經成為製造企業最難解決的問題。
2008年至2018年,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平均年增長率為-2.84%,新生代的農民工,大多不願意再遵循父輩的工人職業路徑。我國有高達73%的企業都面臨招工難。
製造企業用工荒越來越厲害,而我國是全世界公認的“世界工廠”,製造業是我們國家的根本,缺乏製造業工人,製造業這個“立國之本”恐怕就危在旦夕了。
顯然,普通工人匱乏帶來的“用工荒”,才是當前亟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分析,在我們這個14億人口的大國,明明人滿為患,為何卻又“一工難求”?
工人, 尤其是年輕工人都去了哪裡?
“央視財經”說了這麼幾點:
1、今年高校畢業生909萬創歷史新高;
2、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從業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餐飲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劇勞動力產業間的移動,某平臺曾公佈資料:疫情期間兩個月內新增騎手58萬人,其中40%來自制造業工人。
那也就是說,全社會的年輕人,一部分上大學了,有了高學歷就不想進工廠從事製造業了;而沒有上大學的,很多人選擇從事快遞、外賣等行業,不想進工廠。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上做直播,賺個幾塊錢的打賞或廣告分成,還有人開個小網店,每月賺個一兩千也覺得挺好。
這些七七八八的去向,把年輕勞動力都分走了,所以沒人進工廠當工人了。
我們的職業教育既然想給製造業輸血,同時也想給接受職業教育的年輕人以職業出路,且這些年輕人又是中考、高考中成績較低的那部分人,那麼,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把這部分學生向製造業引導,把他們培養成適合當前製造業需求的普通工人,恐怕比培養成所謂的高技能人才更有利於國家。
我們一定要明白,當前製造企業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勞動者,而不是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可能是未來的需求,但企業對普通勞動者是“等米下鍋”的緊急需求狀態。
但是,無論普本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習慣於把自己捧得高,這就使得身份高階的畢業生與當前的產業現狀難以匹配。
可實際上,無論普本生還是職教生,大多也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就算學到了一點什麼高階的技能,到社會上大多都還用不上。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力資源浪費是個普遍現象。
2017年央視《心理訪談》欄目推出過一期節目《啃老十年的背後》,一個叫範成金的農村女子高職畢業後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就窩在家裡啃老,到了33歲還要靠年邁的父母養著,父母因為對女兒啃老不滿,一家三口每天吵得雞飛狗跳。
普通勞動者不去製造業工作,既是製造業的不幸,可能也是某些個體的不幸。
如果能把這個女生引入製造業,讓她靠體力勞動賺錢,她肯定會活得更好,可是這個職教生接受完職業教育卻沒有去製造業。
但是現在,我們的職業教育在制度設計上邏輯是混亂的,沒有把這些數以千萬計的職教生,往製造業有效引導。
什麼叫有效引導?就是在學生求學期間,讓他們全部進入有規模的正規制造企業,像全職員工一樣去工作,像全職員工一樣去拿薪水。
對職教學生的勞動素質養成,比技能教授更重要。制度設計者一定要明白,絕大部分製造企業所需要的勞動者,根本不需要任何特別技能,只要是個勞動力健全的人就行。
然而,現在的學生,他們所受的教育加深了他們對製造業崗位的鄙視,反正就是不願意去從事製造業。學了技能卻沒地用技能,於是,所謂的職業教育,效果歸零了。
綜上,職業教育的制度設計者應該給職業教育進行重新定位,到底要培養高精尖的工匠呢?還是培養普通勞動者?這得有一個基本定位。
普本生、職教生的總規模,基本上佔去了我國所有新增勞動力的絕大部分,如果這絕大部分新增勞動力,都不願意作為普通勞動者進入製造業,那麼我國製造業到底應該由誰來支撐呢?
因此,職業教育培養普通的製造業工人已經是唯一的出路了。普通製造業工人如何培養?基本不需要太多培養!前面說過,勞動力健全就能勝任絕大部分製造業。所謂培養普通勞動者,主要是培養勞動者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乘著他們接受教育的良好時機,打通從學校到大企業的用工路徑,用正式的工作來培養青年的勞動意識,用工作的報酬來刺激青年的獲得感。
以後畢業了,就算他們中的很多人要選擇別的職業,這段勞動的經歷也一定是他們財富,如果他們在其他行業混不住了,至少知道,去製造業參加勞動並沒有那麼難混,算是有退路。
有人可能要說,當前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措施可不就是讓學生去企業工作嗎?跟你說的有什麼區別?區別很大!
當前所謂的“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很混亂,今年7月,湖北一所中專學校的學生被學校安排到深圳實習時,17歲的男學生餘某因故跳樓身亡。這個少年的死只是這種混亂的冰山一角而已。
職業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給了實習學生很差的體驗,最大的問題如“正常工人一小時工資26塊,頂崗實習的學生只有14塊”,其實就是把學生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在壓榨而已。
這種壓榨,加深了實習學生對製造業的厭惡感,這更會導致學生畢業後逃離製造業。
主管部門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職業教育的學生是普通勞動者,職業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為核心,因此必須給學生全額髮放勞動報酬,甚至為了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國家還應該給一部分補助,並免除實習期間的學費。
這七七八八的利益加起來,一個上職校的學生下工廠工作一個月,能有上萬元的收入,他們能不去嗎?
對於製造業來說,數以千萬計的年輕勞動者從學校裡釋放出來,普通工人的用工荒就會得到顯著緩解,製造業應該就不會有現在這麼艱難了。
引導資本更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的建設
引導民營資本投資職業教育
國家千行百業,大部分製造業是中低端產業,需要普通的勞動者就可以了。但總還是有很多高階產業和新興產業,如智慧製造和網際網路行業,這些產業確實需要有較高意識、思維、情商和技能的新型勞動者,這樣的勞動者也需要這些產業中的公司來培養。
我認為,在當前K12教培領域大整頓的情況下,資本對投資教育的信心受挫,為了讓投資者心裡踏實,用法律的形式來保障資本投資教育的利益,這很好。
但新法還是應該在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職業教育方面,有更開明的態度和更具體的規定,應該把新時代的特點加進去,應該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教育投資企業的訴求都加進去。
其實職業教育是最應該市場化的,因為職業教育就是為市場服務的,不走進市場,不與市場結合,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就不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在K12教培行業因政策變動而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已經上市的教育公司和尚未上市的獨角獸教育公司都在尋找新的出路,很多公司已經開始把職業教育定為重點方向。
這種情況下,國家無論從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從這麼多企業生存的角度,都應該迅速研討,在職業教育領域給這些教育公司一片新的天地,用資本的創新力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生機。
如前文所言,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實際上是對中考和考高中成績排名靠後的這一部分學生的教育,本質上是如何把數以千萬計的後進學生教育好,而不是職業技能本身。
如何把數量如此龐大的後進學生教育好,是個很大的難題。如何讓他們成長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或許活力滿滿的民營教育公司有更多辦法,國家應該利用好這些資本。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高喊著對標德國的職業教育,別的先不說,我們應該先對標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很明顯沒有好的校企合作,就不可能有好的職業教育。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中,有一條就是,德國所有企業都可以和職業學校聯辦教育,只要你聯辦(也就是說讓學生去你的公司做學徒),每培養出來一個學生,政府就補貼給你4000-6000歐元。德國有200多萬家企業,接近50萬家聯辦職業教育(比例高達近20% ),大多是西門子博士寶馬保時捷等大中型企業。
如果我們的學校與大企業聯辦職業教育,甚至國家直接賦予大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權利,並制定合適的補貼標準,相信想要賺政府補貼的企業一定會在職業教育上做出積極的貢獻。
收入分配的調節、職業教育的質量
影響著“雙減”政策的成敗
“雙減”政策能達到預期效果嗎?我覺得應該從教育全鏈條來看待這個問題。
我國目前對全體青少年用中考和高考成績進行了分層,中考高考成績排名中前一部分上了普本,後一部分上了職校。全社會的工資檔次與學歷緊緊關聯。
平均而言,普本及以上學歷的工資,普遍高於職業教育者的工資,而且很多行業差距非常大,尤其網際網路行業,高工資、好職位基本上都被好的普本大學畢業者壟斷了,金融等多金行業也是排名靠前的普本大學畢業生的天下。
家長和孩子們陷入嚴重內卷,說到底爭的就是這些高薪職位。
這些高薪職位以高考成績為標尺分配給成績高者,也有天然的合理性。如果如某些專家建議的,打亂這個分配秩序,把機會更多地給到職業教育者,那就會顛覆長久以來全社會形成的評價體系,這會是另一種不公平。
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中考、高考成績高者上好大學,上好大學者得好工作拿高工資,但工資要限高,限完之後的高工資要繳重稅,最終的結果是,高薪職位的從業者到手工資並不是特別高。
同時給製造業減稅,幫助製造業提高勞動者工資,提高體力勞動的貨幣價值,讓進入製造業的職業教育者最終的到手工資並不低,縮小普本生和職教生在工資待遇方面的差距。這才是減緩教育內卷落實“雙減”政策的根本。
目前我們已經建成了小康社會,下一個目標是“共同富裕”,如果不對獲得壟斷利潤、超額利潤的行業的超高薪水做出限制,不對高收入者課以重稅,而任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則由收入差距傳導給教育的極端競爭就不會減弱。
為了獲得未來的高收入,在中小學階段用盡一切手段,來提高考試成績的極端努力,自然會是家長和學生的選擇,課外輔導將被迫由地上轉入地下,“雙減”也就不會有實際的效果。
太大的收入差距帶來的工作競爭、教育競爭,讓我們全社會的競爭烈度實在太大了,大到大家普遍缺乏幸福感,大到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這直接危及到了國家發展的根本。
所以我們要從收入差距上進行調整,減緩全社會的競爭烈度,當整個社會不再這麼殘酷競爭的時候,教育的競爭也會緩和。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為什麼到頭來就學不像呢?因為在我國,你當個製造業工人,又辛苦又沒錢,收入差了別人一大截啊。
而在德國,其稅收和薪資制度決定了,無論你上不上大學,當白領還是當藍領,收入差距不會特別大,牛校畢業生和職校畢業生沒有天壤之別的人生,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靠勞動過上體面的生活。
靠自己的專業技能用體力勞動掙飯吃,在社會上不會被歧視。日本也一樣,日本的藍領階層收入也不低,整個社會的整體收入差距也不大。
可見,當一個國家的社會財富分配,不是被考試成績分出天壤之別的時候,這個社會在教育方面的競爭烈度就會下降。所以,我國要想減緩教育的競爭烈度,得先減小職場薪水的天壤之別。
國家用政策和法律調節收入分配,接受職業教育的普通勞動者群體,也要發憤圖強。隨著勞動力的減少,體力勞動者已經開始短缺了,建築等行業的體力勞動者的時薪已經很高了,未來只會更高,因為建築工地上已經很難看到50歲以下的農民工了。
我們的職業教育應該更加切合時代的需求,教給職業教育者賺取高薪的能力。未來如果上了職校後也能賺到不錯的薪水,上課外輔導班的需求就不會有那麼強烈了。
所以我說,職業教育的質量也影響著“雙減”政策的成敗。
取消中考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是減輕“雙減”阻力的當務之急
如果初三畢業時就要“一考定終身”,那麼小學和初中的學科類課外輔導班根本就沒法管得住,哪個家長敢放手啊!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苗一根,父母雙方都是大學生,甚至985大學出身,奮鬥了幾十年,到自己孩子這裡,初三畢業就上個職高?反正我是不能接受的。雞娃的路上,我絕不敢放鬆,這是真心話。
如果這個命運大分層能推遲到孩子高中畢業時,那麼小學時我會放手,初中時我會稍稍放放手,我相信高中時孩子一定會發力,那時候孩子都懂事了,他的人生他負責,屆時如果他不努力,那也怨不得父母。
有些人反對說,德國的孩子小學四年級一讀完,年僅10歲時就面臨著“普職分流”,人家父母都能接受,就中國父母崇拜學歷,接受不了初中分流。
你怎麼知道德國父母都能接受?前段時間人口學家梁建章在《應該避免過早教育分層》的文章中就說過,德國人也在反思他們職業教育的問題,過早分層帶給德國科技創新很大的弊端。
日本也崇尚技術,可是德日這兩個曾經發達到極致的國家,在以半導體、網際網路為龍頭的新經濟方面嚴重落伍了,為什麼?對學生的過早分層是不是落伍的原因之一?
其實我們需要多一些制度自信和模式自信。不要言出必“學別人”,中國改開後的40年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物質文明,我們應該就回過頭來好好研究總結這40年來的成功經驗,因為誕生在自己土地上的成功經驗更適合自己,別老崇洋媚外,那容易水土不服。
不要神話專業技能,不要神話動手能力,生活中用到專業技能的地方不多,你看看你的周圍,看看你每天碰到的所有人都是憑什麼生存的你就明白了。
不要倒髒水的時候把孩子倒掉。不要學別人的時候忘了自己。
教育的事,得慢慢聊,聊通透,大家才能有統一的共識。
教育決定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未來,我們必須要用心去做。所以,有關教育的文章我們有必要用心去寫,有必要用心去讀
文章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