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患者在病後的最初幾周內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運動和感覺功能的自發恢復,但通常情況下,這快速恢復期在卒中後的幾個月內就會變得平緩並進入慢性期。
卒中慢性期患者功能進一步康復的基礎是神經可塑性,而這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使大腦最佳化受損腦組織的代謝功能,透過恢復改變的神經元通路的活動、創造新的通路、重新組織神經對映來刺激神經可塑性。
有時在臨床上也會產生疑問:卒中已有半年以上甚至幾年,康復計劃中需不需要加入高壓氧治療?高壓氧還能不能產生治療價值?小編從一篇英文文獻和大家聊一聊這方面話題:康復計劃+高壓氧可產生1+1>2的效果,可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Schiavo S , Richardson D , Mina D S , et al. Hyperbaric Oxygen and Focus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 Feasibility Study in Improving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20.
患者人群
納入標準為18歲以上的患者,在3個月前有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經神經影像學確診),病史不超過48個月;有與中風相關的手臂偏癱;在Chedoke-McMaster中風評估量表上得分3-6,並能遵囑執行相關動作。
最終有24名患者完成基線評估,其中有21名完成8周的治療週期,但只有18名患者完成最後的隨訪(治療結束後的第12周)。
患者被隨機化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有13人,對照組有11人,治療組有11人完成8周治療,對照組有10人完成8周治療。最後治療組有10人完成最後的隨訪,對照組有8人完成最後的隨訪。
上圖為兩組患者相關情況:左側欄為年齡、男性、體重、身高、體重指數、患病時間、MMSE評分、MoCA評分、卒中(缺血、出血)、優勢手(右手、左手)、患手(右手、左手)。
干預措施
高壓氧治療
2ATA,總治療90分鐘,每天1次,每週5次,持續8周,總共40次,使用單獨安裝的透明塑膠頭罩給氧。
康復干預措施
患者在高壓氧艙內進行相關康復治療。
陪護人員由一名專門從事中風康復和抓握的理療師培訓。在穩壓吸氧階段,陪護人員協助患者進行40分鐘的抓握訓練訓練。
抓握訓練結束後,患者取下塑膠頭罩,呼吸空氣5分鐘,然後繼續帶上面罩進行吸氧,同時在音訊的引導下進行20分鐘的心理想象,引導患者在不實際執行上肢任務的情況下視覺化各種上肢任務的表現。
兩組計劃
均在高壓氧艙內進行同樣的康復干預措施。治療組為高壓氧+康復干預措施,對照組為同壓力下不帶頭罩(即同壓力下吸艙內空氣)+康復干預措施。
相關結果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組在治療結束後12周的隨訪中,在盒塊測試、沃爾夫運動功能測試和卒中影響量表測試中顯示出顯著的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
而對照組僅在治療結束後的Wolf運動功能測試中有改善。
治療組和對照元件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相關討論
抓握的重點包括透過加強、柔韌和重新訓練與日常生活活動相關的粗大和精細運動技能來調節癱瘓的手臂和手。考慮到任務執行的認知訓練可以調節大腦灌注和神經活動,類似於在實際運動中啟用的大腦灌注和神經活動,並導致卒中後患肢的功能改善,精神意象被包括在內作為康復計劃的補充。
在高壓艙中呼吸氧氣被認為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副作用和併發症的發生率非常低。嚴重併發症,如中樞神經系統(癲癇)和肺氧中毒(症狀性肺功能改變),或心功能不全(肺水腫)和低血糖在高壓氧中極為罕見。更常見的併發症包括幽閉恐懼症和中耳氣壓傷,這通常是輕微的,報告的發病率從2%到84%不等。
在目前的研究中,沒有遇到嚴重的不良事件,登記了5個輕微的不良事件。其中四人是中耳氣壓傷,第五人是胸痛,被認為與焦慮有關。儘管這些副作用被歸因於高壓氧,但它們被認為是輕微的不良事件,在每個病例中,都提供了適當的治療,患者繼續參與研究。具體地說,其中一名氣壓創傷患者在接受了額外的平衡動作指導後,能夠繼續進行同樣的治療。剩下的三名氣壓傷參與者接受了耳管治療。第五個不良事件(胸痛)發生在一名焦慮的患者身上,在高壓氧治療期間沒有任何其他症狀。參與者被從高壓艙中移出,進行臨床檢查;他接受了心電圖、胸部X光和血液肌鈣蛋白測試,以排除任何心臟病理。第二天,他回來參加了這項研究,沒有進一步的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壓氧可能在增強慢性卒中患者的神經可塑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透過動員神經組織進行神經可塑性過程,恢復受損腦組織的代謝功能,從而改善認知功能和記憶,甚至在最初的損傷後數月和數年。最近,幾個隨機對照試驗已經證明高壓氧對慢性中風和創傷性腦損傷患者有類似的益處。採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技術,觀察74例腦卒中後6~36個月運動障礙患者高壓氧治療對腦功能的影響。患者總共接受了40次高壓氧治療,每次90分鐘,在2ATA時用100%氧氣。高壓氧治療後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與SPECT顯像結果有較好的相關性。在56名有腦外傷病史的患者中也有類似的發現,他們接受了40次高壓氧治療,每次60分鐘,在1.5ATA的100%氧氣條件下進行治療。高壓氧導致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這與SPECT成像中大腦活動的增加很好地相關。Tal等報告了10名腦創傷患者在高壓氧治療60次前後,透過灌注加權(動態磁化率對比增強(DSC))磁共振成像(MRI)評估的腦血流量和腦血容量的增加。這些發現與這些患者認知功能的臨床顯著改善相關。
同一組研究人員利用擴散張量成像(DTI)MRI工具(用於腦微結構分析)和DSC MRI工具(用於腦灌注分析),研究了15名因腦外傷而患有腦震盪後綜合徵的患者的大腦微結構和腦灌注。在60次高壓氧治療前後分別進行DTI和DSC檢查,結果顯示白質和灰質微結構均有改善,提示神經纖維再生得到改善,腦血管生成增強。DTI和DSC檢測到的解剖和灌注變化與記憶、執行功能、資訊處理速度和整體認知得分的顯著改善有關。雖然這些研究探索了高壓氧對卒中康復的影響,但我們的研究是第一次評估在高壓氧條件下利用康復訓練的綜合方法。
我們研究的主要侷限是樣本量小。拒絕/退出的兩個主要原因(承諾的時間和離醫院的距離)雖然有效,但潛在地是可控的。樣本偏向於男性,由於樣本量較小,各組在優勢手受損的問題上並不平衡。另一個限制是我們將招募範圍縮小到Chedoke-McMaster卒中評估量表評分為3-6分的患者。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些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輔助,從中度到改良的獨立性,在受影響的上肢具有保留的自主活動能力,並且透過康復干預具有最大的運動改善潛力。我們不包括1到2分的患者,他們有鬆弛性癱瘓,沒有自主活動,完全依賴援助。我們也沒有對評分為7的患者進行評估,因為這是正常年齡、適當的複雜運動的一個指標。因此,我們的結果不能對ChedokeMcMaster卒中評估評分為1、2和7的患者進行推斷。
目前,我們不知道是否需要40次高壓氧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潛在地,較短的高壓氧療程結合康復計劃可能會刺激積極的臨床效果。此外,選擇治療的高壓氧治療範圍在1.5-2.5ATA之間。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使用2.0ATA,因為這是我們機構用於非緊急病例的常規做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慢性卒中患者高壓氧治療的最佳壓力。
結論本次先導性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高壓氧結合上肢運動功能和心理表象治療慢性腦卒中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方法,可改善卒中後的上肢運動功能。
小編說
1、眾所周知,大量臨床前研究表明:高壓氧透過調節炎症反應、血腦屏障通透性、細胞代謝、中性粒細胞活性、神經細胞凋亡、缺血再灌注損傷、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膠質增生和神經發生,發揮神經保護和神經修復作用,起到神經可塑性作用。
2、提到神經可塑性,例如盲人的觸覺非常靈敏,對其大腦進行觀察可發現觸覺刺激可啟用原本屬於支配視覺區域的皮層;對於正常人將眼睛用眼罩蒙上一段時間,也會產生上述現象,眼罩摘除幾天後,上述現象消失;把猴子的手指縫合後會導致大腦中原本支配不同手指的明顯分界變得模糊。
3、小編在跑步時有時也會思考高壓氧啟用缺血半暗帶和神經可塑性之間的關聯,就像一個哲學問題“一艘船壞掉一個零件時需要更換,當整艘船全部被換一遍後,那這個船還是之前的那個船嗎?”。
4、小編思考後,個人認為:當高壓氧啟用缺血半暗帶區域或功能能量失衡區,此區域支配的機體刺激或組織還沒有喪失或具有啟動恢復的情況,那隨著此區域的逐步啟用,透過解除抑制和改變突觸的效能來啟用皮質的微弱聯結,那原本殘疾的功能產生快速恢復的狀況,而後透過新突觸或軸突的生長這種長期可塑性而進一步發揮恢復作用,但此區域依舊主要發揮此區域功能。如果此區域支配機體最主要刺激或組織已完全喪失,此區域被啟用後,就透過快迅速改變和長期效應的神經可塑性發揮第2條中所提到的相關現象作用,也會產生機體某個功能的好轉或加強,但此區域的功能相比原本功能已發生了變化。
5、另外高壓氧治療還可以發揮在1中所提到的作用來支援神經可塑性,另外發生神經可塑性的部位同時對代謝和能量需求進一步增加,而高壓氧所帶來的高氧合可以提供此支援。而相關康復手段在神經可塑性方面可以起到作用,但相比高壓氧,在啟用缺血半暗帶、空轉神經元及功能能量失衡區存在薄弱,在調動眾多分子機制同參與方面存在薄弱。當然高壓氧在透過某個動作或刺激針對某區域或功能強化啟用方面也存在薄弱。透過兩者的結合,可以說互補,起到1+1>2的作用。
6、關於治療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小編認為:在2ATA吸空氣實際上也是提高了氧分壓,起到治療作用,可以為功能能量失衡區和神經重塑性所需要高代謝提供啟用和提供能量的作用;高氣壓環境對機體也是一種刺激,2ATA的環境也可發揮眾多分子機制效應;患者病史已經很長,患者已經在明顯康復,此次進入的患者人群評分不是非常低的人群,大腦存在功能能量失衡區侷限。
7、另外本研究的新穎之處就是在氧艙內進行相關康復手段,實際上還有“氧針療法”等方式可以在艙內進行,這也對未來氧艙開發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8、學好用好宣傳好高壓氧,我們一起努力!